| 1人回答 | 54次阅读
急性肝衰竭可能在数小时至数日内导致死亡,主要与肝细胞广泛坏死、多器官功能衰竭等因素有关。急性肝衰竭的进展速度受病因、并发症及治疗时机影响,常见原因包括病毒性肝炎、药物中毒、代谢异常等。
病毒性肝炎如乙型肝炎病毒急性感染可引发肝细胞大面积坏死,肝功能迅速失代偿,表现为黄疸加重、凝血功能障碍。药物中毒如对乙酰氨基酚过量会直接损伤肝细胞线粒体,导致肝细胞能量代谢崩溃。代谢异常如妊娠期急性脂肪肝可因脂肪酸代谢障碍诱发肝衰竭,伴随低血糖、意识障碍。上述情况若未及时干预,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等并发症会加速病情恶化。
部分罕见情况如自身免疫性肝炎急性发作或肝血管急性闭塞,可能在24小时内出现肝昏迷。遗传代谢疾病如威尔逊病急性恶化时,铜离子毒性可导致肝细胞溶解坏死。这类患者往往因诊断延迟或缺乏特异性治疗手段,病情进展更为迅猛。
急性肝衰竭患者需立即转入重症监护病房,通过血浆置换、人工肝支持系统维持生命体征,同时针对病因使用N-乙酰半胱氨酸解毒、抗病毒药物或免疫抑制剂。日常应避免滥用药物、接种肝炎疫苗预防感染,出现乏力、黄疸等症状时须即刻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