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感染科

肠疝气的症状及治疗有危险吗

| 1人回答 | 58次阅读

问题描述:
肠疝气的症状及治疗有危险吗

全部回答
1条回答

曹广
曹广 北京安贞医院 主任医师

肠疝气一般是指腹股沟疝,症状包括腹股沟区肿块、胀痛等,治疗通常无危险但需及时干预。腹股沟疝可能由腹壁薄弱、腹压增高等因素引起,可通过疝修补术等方式治疗。

1、腹股沟区肿块

腹股沟疝最典型症状为站立或用力时腹股沟区出现可复性肿块,平卧后可能消失。肿块质地柔软,咳嗽或排便时可能增大。早期肿块较小且无疼痛,易被忽视。若肿块突然增大且无法回纳,可能发生嵌顿需紧急处理。建议避免重体力劳动并及时就医评估。

2、局部胀痛不适

随着疝囊增大可能出现腹股沟区坠胀感或钝痛,长时间站立或活动后加重。部分患者伴有消化不良、便秘等症状。疼痛持续加重可能提示疝内容物缺血,需警惕绞窄性疝风险。可通过佩戴疝气带暂时缓解症状,但根治仍需手术干预。

3、消化系统症状

疝内容物为肠管时可能出现腹胀、恶心等不适,与肠管受压有关。婴幼儿表现为哭闹不安、拒食等症状。长期未治疗可能导致肠梗阻,表现为呕吐、停止排便排气。建议家长观察儿童腹股沟区异常膨出,发现异常及时就诊。

4、嵌顿性疝急症

疝内容物卡压无法回纳时称为嵌顿疝,表现为剧烈疼痛、肿块变硬、皮肤发红。若不及时处理可能发展为绞窄性疝,导致肠坏死、腹膜炎等严重并发症。此时需急诊手术,常用术式包括无张力疝修补术、腹腔镜疝修补术等。

5、术后复发风险

传统疝修补术复发率较高,现代无张力修补术可将复发率控制在较低水平。术后1-3个月内应避免提重物、剧烈咳嗽等增加腹压行为。慢性咳嗽、便秘等基础疾病未控制可能增加复发概率,需同步治疗原发病。

腹股沟疝患者日常应保持大便通畅,避免长期站立或重体力劳动。术后恢复期可进行散步等轻度活动,3个月后逐步恢复常规运动。选择高纤维饮食预防便秘,肥胖者需控制体重。出现切口红肿、发热等异常情况需立即复诊,术后定期随访可有效降低复发风险。

其它精选问题

推荐 腹外疝是腹股沟疝气吗怎么治疗

腹外疝不一定是腹股沟疝气,腹外疝包括腹股沟疝、脐疝、切口疝等多种类型。腹外疝可通过生活方式调整、使用疝气带、手术治疗等方式干预,通常由腹壁薄弱、腹内压增高等因素引起。

1、生活方式调整

减少重体力劳动和剧烈运动有助于降低腹内压,避免便秘和慢性咳嗽可减少腹腔压力骤增。肥胖患者需控制体重,减轻腹部脂肪对腹壁的压迫。日常避免长时间站立或屏气动作,睡眠时抬高臀部可能缓解不适。

2、疝气带使用

临时性使用疝气带可压迫疝环防止疝内容物突出,适用于年老体弱无法手术者。需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合适尺寸,长期佩戴可能导致皮肤磨损或肌肉萎缩。疝气带不能根治疾病,仅作为过渡性措施。

3、开放疝修补术

传统手术通过切开疝囊还纳内容物后缝合修补缺损,可能使用聚丙烯补片加强腹壁。术后需卧床1-3天,3个月内避免负重。适用于各类腹外疝,复发率较低但创伤较大。

4、腹腔镜疝修补术

微创手术通过小切口植入补片修复缺损,具有恢复快、疼痛轻的优势。术后6小时可进食,1周后恢复轻工作。不适用于巨大疝或既往腹部手术史患者,需全身麻醉。

5、组织修补术

直接缝合疝环周围健康组织而不使用补片,适用于儿童脐疝或小型腹股沟疝。术后复发率相对较高,但避免异物植入相关并发症。需严格限制活动1个月促进组织愈合。

术后应保持切口清洁干燥,2周内避免淋浴。逐步恢复日常活动,6周内禁止提重物。高蛋白饮食促进伤口愈合,适量补充维生素C和锌。定期复查监测复发迹象,出现红肿热痛需及时就医。长期管理需控制慢性咳嗽、便秘等增加腹压的疾病。

相关阅读精选

点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