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39次阅读
小儿湿疹症状特征主要包括皮肤干燥、红斑、瘙痒和渗出性皮疹,按病程发展可分为早期红斑丘疹、进展期渗出结痂、慢性期皮肤增厚三个阶段。
1、红斑丘疹初期表现为面部或四肢对称性红斑,伴随针尖大小丘疹,患儿可能出现频繁抓挠。家长需保持皮肤清洁,使用无刺激婴儿润肤霜。
2、渗出结痂进展期红斑表面出现浆液渗出,形成黄色痂皮,易继发细菌感染。建议家长剪短患儿指甲,遵医嘱使用氧化锌软膏、氢化可的松乳膏或他克莫司软膏。
3、皮肤增厚慢性期皮肤苔藓样变,纹理加深伴色素沉着,常见于肘窝腘窝。家长需避免过度清洗,衣物选择纯棉材质,必要时采用湿敷疗法。
4、继发感染搔抓导致皮肤破损后可能出现脓疱、淋巴结肿大等感染征象。家长发现渗液浑浊应及时就医,医生可能开具莫匹罗星软膏等抗生素治疗。
日常护理需控制洗澡水温在37℃以下,哺乳期母亲应避免进食海鲜等易致敏食物,症状持续加重建议至儿科或皮肤科就诊。
新生儿大便次数多可能由母乳喂养、胃肠功能未成熟、乳糖不耐受、肠道感染等原因引起,可通过调整喂养方式、补充益生菌、更换配方奶、就医治疗等方式改善。
1、母乳喂养母乳易消化吸收,新生儿每日排便可达8-10次,呈金黄色糊状。无须特殊处理,按需哺乳即可。
2、胃肠功能未成熟新生儿肠道蠕动快、肛门括约肌控制弱,可能伴随排气增多。建议家长每日做腹部按摩,帮助胃肠功能发育。
3、乳糖不耐受可能与先天性乳糖酶缺乏有关,表现为水样便伴泡沫。家长需更换无乳糖配方奶,或遵医嘱使用乳糖酶制剂。
4、肠道感染轮状病毒等感染会导致大便次数激增,常伴有发热、脱水。需及时就医进行补液治疗,必要时使用蒙脱石散、益生菌等药物。
家长应记录排便次数和性状,避免过度包裹导致体温升高,若出现血便、持续哭闹需立即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