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36次阅读
皮肤紫癜主要表现为皮肤出现紫色或红色瘀点、瘀斑,可能伴有瘙痒、疼痛或肿胀。皮肤紫癜通常由血小板减少、血管炎、过敏性紫癜、凝血功能障碍、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等原因引起,可通过血常规检查、凝血功能检查、皮肤活检等方式确诊。
1、血小板减少
血小板减少可能导致皮肤紫癜,通常表现为皮肤出现针尖大小的瘀点或较大瘀斑,可能伴有牙龈出血、鼻出血等症状。血小板减少可能与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等疾病有关。治疗上可遵医嘱使用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注射液、氨肽素片、咖啡酸片等药物提升血小板数量,同时避免剧烈运动和外伤。
2、血管炎
血管炎引起的皮肤紫癜多表现为下肢对称分布的紫红色斑块,可能伴有关节痛、发热等症状。血管炎可能与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药物过敏等因素有关。治疗上需明确病因后遵医嘱使用醋酸泼尼松片、环磷酰胺片、雷公藤多苷片等药物控制炎症,同时注意休息和保暖。
3、过敏性紫癜
过敏性紫癜多见于儿童,表现为下肢和臀部对称分布的紫红色皮疹,可能伴有腹痛、关节肿痛等症状。过敏原可能包括食物、药物、感染等。治疗上可遵医嘱使用氯雷他定片、维生素C片、复方甘草酸苷片等药物缓解症状,同时避免接触已知过敏原。
4、凝血功能障碍
凝血功能障碍导致的皮肤紫癜通常表现为大面积瘀斑或血肿,可能伴有黏膜出血、伤口不易止血等症状。可能与血友病、维生素K缺乏、肝病等因素有关。治疗上需针对原发病进行干预,如血友病患者可遵医嘱使用凝血因子VIII浓缩剂、凝血酶原复合物等药物。
5、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
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表现为皮肤黏膜多发性毛细血管扩张和反复出血,皮肤紫癜多出现在面部、嘴唇和手指。这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治疗上可遵医嘱使用雌激素类药物控制出血,严重者可考虑激光治疗或手术切除病变血管。
出现皮肤紫癜时应避免搔抓患处,保持皮肤清洁干燥,穿着宽松柔软衣物。饮食上可适量增加富含维生素C和维生素K的食物如柑橘类水果、绿叶蔬菜等。避免剧烈运动和可能造成外伤的活动,观察紫癜变化情况,如出现新发瘀斑、出血不止或伴随其他症状应及时就医。有过敏史者需记录并避免接触已知过敏原,定期复查血常规和凝血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