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84次阅读
腋毛癣菌病是一种由纤细棒状杆菌感染毛干引起的浅表性细菌感染性疾病,主要累及腋毛和阴毛。该病毛干可出现黄色、红色或黑色颗粒状物质附着,常伴有局部多汗或异味,但通常不引起毛囊炎症或皮肤深层损害。
1、病因与传播
纤细棒状杆菌是主要致病菌,其产生的硫化物与汗液反应形成有色颗粒。该菌通过直接皮肤接触或共用衣物传播,湿热环境、多汗体质及个人卫生不良可增加感染概率。患者常因运动后未及时清洁或穿着不透气衣物诱发。
2、典型症状
病损毛干出现黄色(最常见)、红色或黑色颗粒状包被,质地脆硬易折断。受累区域毛发失去光泽,可能伴随轻微瘙痒,但无显著疼痛或红肿。异味产生与细菌分解汗液有关,夏季或运动后症状加重。
3、诊断方法
伍德灯检查显示病毛呈珊瑚红色荧光是特征性表现,显微镜下可见毛干外周规则排列的细菌菌落。需与阴虱病、毛结节菌病等鉴别,后者真菌镜检阳性且荧光反应不同。
4、治疗措施
剃除受累毛发是基础治疗,局部可外用克林霉素磷酸酯凝胶或红霉素软膏抑制细菌。顽固病例可联用过氧化苯甲酰洗剂,严重者口服多西环素片。治疗期间需每日更换消毒衣物,避免使用油脂类止汗剂。
5、预防管理
保持腋窝干燥清洁,运动后及时沐浴更衣频率。选择透气棉质内衣,避免与感染者共用剃刀毛巾。复发患者建议定期使用抗菌沐浴露,合并多汗症者可考虑注射A型肉毒毒素控制出汗。
患者应避免自行拔毛导致毛囊损伤,治疗期间监测有无继发真菌感染。日常可选用含银离子抑菌面料的衣物,饮食减少辛辣刺激食物摄入。若规范治疗2周无改善或出现皮肤破溃,需就医排除混合感染可能。该病治愈后毛发可再生,但需持续预防措施避免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