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69次阅读
压缩性骨折是指骨骼因外力作用导致高度降低的骨折类型,常见于脊柱椎体,主要由骨质疏松、外伤或肿瘤转移等因素引起。
骨质疏松是压缩性骨折最常见的原因,多见于老年人或绝经后女性。骨骼因骨量减少、微结构破坏导致承重能力下降,轻微外力即可引发椎体塌陷。患者可能出现背部疼痛、身高变矮、驼背等症状。治疗需遵医嘱使用阿仑膦酸钠片、唑来膦酸注射液等抗骨质疏松药物,配合钙剂和维生素D补充。
高空坠落、车祸等高能量损伤可直接导致椎体压缩,多见于胸腰段脊柱。骨折后局部出现剧烈疼痛、活动受限,严重时可损伤脊髓神经。需通过椎体成形术或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急性期可短期使用洛索洛芬钠片缓解疼痛。
多发性骨髓瘤、骨转移瘤等疾病会破坏骨结构,轻微应力即可导致椎体压缩。患者常伴有夜间痛、体重下降等全身症状。治疗需针对原发病,如使用注射用硼替佐米控制骨髓瘤,配合放疗或椎体强化术稳定骨折。
典型症状包括突发性背痛、站立加重、卧床减轻,严重者出现脊柱后凸畸形。部分患者可能仅表现为身高缩短,需通过X线或MRI确诊。急性期建议卧床2-4周,使用氟比洛芬凝胶贴膏局部止痛,逐步佩戴支具下床活动。
恢复期应避免弯腰负重,通过游泳、核心肌群训练增强脊柱稳定性。饮食需保证每日1000-1200mg钙摄入,多食用乳制品、深绿色蔬菜。定期进行骨密度检测,长期服用碳酸钙D3片等基础补充剂。
压缩性骨折患者需保持正确坐姿,睡眠选择硬板床,避免久坐久站。康复训练应在专业指导下循序渐进,出现下肢麻木或大小便功能障碍需立即就医。建议中老年人定期筛查骨密度,雨天外出注意防滑,预防跌倒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