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五官科 > 耳鼻喉科

耳朵闷堵是什么病

| 1人回答 | 63次阅读

问题描述:
耳朵闷堵是什么病

全部回答
1条回答

刘文生
刘文生 北京积水潭医院 副主任医师
耳朵闷堵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包括外耳道耵聍栓塞、中耳炎、噪音性听力损伤或压力平衡失调等,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判断,并必要时就医检查,明确病因后再进行治疗。
1、耳耵聍栓塞
耳朵内的耵聍俗称耳屎过度堆积可能导致耳道堵塞,进而引发闷堵感。常见原因包括不正确的掏耳方法、耳耵聍自身分泌过多或耳道清洁不及时。处理方法可尝试滴温开水或医用矿物油软化耳屎,但切忌用硬物掏耳以免损伤耳道。如果情况严重,建议到医院请耳鼻喉科医生用专业器械清理。
2、中耳炎或相关感染
如果耳朵伴随疼痛、听力下降或耳鸣,可能是中耳炎引起的闷堵。儿童和有感冒病史的人更容易患中耳炎。治疗中耳炎需要首先控制感染,可根据医生建议使用抗生素,如阿莫西林或克拉维酸钾,减轻炎症;中耳积液严重时,还可能需要穿刺排液。
3、压力平衡失调如飞行或潜水
耳朵闷堵还可能是因为内外压力不平衡,例如在飞机起降或潜水时。压力失调会引发耳闷,通常通过打哈欠、咀嚼口香糖或捏鼻鼓气即瓦尔萨尔法动作可以缓解。如果频繁出现这样的情况,应检查是否存在咽鼓管功能障碍问题,例如鼻炎或咽喉炎等。
4、噪音性听力损伤
长期暴露在高分贝噪音环境中,会对听觉系统造成损伤,表现为耳朵闷堵、耳鸣,这种损伤可能是不可逆的。预防噪声诱发的耳闷需要远离噪音环境,如果工作需要长期接触噪音,建议佩戴降噪耳机保护听力。一旦出现听力损伤,需至耳鼻喉科进行听力检测。
5、其他疾病或全身性因素
如梅尼埃病、听神经瘤等耳部疾病,或者免疫性耳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也可能导致耳闷。此类病因对日常生活影响较大,应及时就医,依据病情采取药物治疗或手术干预。
耳朵闷堵可能是多种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如果无法自行缓解或伴随其他症状,应及时就医检查以明确病因。听力健康至关重要,日常注意耳道清洁,避免长时间暴露于噪音环境,若有不适及时求助专业

其它精选问题

推荐 浑身没劲眼干涩乏力耳鸣怎么回事

浑身没劲、眼干涩、乏力、耳鸣可能由睡眠不足、贫血、甲状腺功能减退、干眼症、神经性耳鸣等原因引起,可通过调整作息、补充营养、药物治疗、眼部护理、声音疗法等方式改善。

1、睡眠不足

长期熬夜或睡眠质量差会导致身体疲劳、眼部干涩及耳鸣。人体在睡眠中修复细胞,缺乏睡眠会使代谢废物堆积,影响肌肉功能和泪液分泌。建议固定作息时间,睡前避免使用电子设备,可尝试冥想或温水泡脚帮助入睡。若持续失眠,需排查焦虑或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2、贫血

缺铁性贫血或维生素B12缺乏时,血液携氧能力下降,引发肌肉无力、视物模糊及耳鸣。常见于月经量多或消化吸收障碍人群。可增加红肉、动物肝脏、深色蔬菜摄入,必要时遵医嘱服用右旋糖酐铁口服液、琥珀酸亚铁片、维生素B12片等药物。

3、甲状腺功能减退

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会降低新陈代谢速率,表现为倦怠、皮肤干燥、眼睑水肿及听力敏感。可能与桥本甲状腺炎或碘缺乏有关。需检测甲状腺功能,确诊后可口服左甲状腺素钠片,定期复查激素水平,同时控制高胆固醇饮食。

4、干眼症

长时间用眼或环境干燥会导致泪液分泌减少,出现眼部异物感、视疲劳,严重时伴随头痛耳鸣。建议使用人工泪液如玻璃酸钠滴眼液、聚乙烯醇滴眼液缓解症状,避免长时间佩戴隐形眼镜,室内使用加湿器保持湿度。

5、神经性耳鸣

内耳微循环障碍或听觉神经受损可引起持续性耳鸣,常与压力、噪音暴露相关。急性期可遵医嘱使用甲钴胺片、银杏叶提取物片改善微循环,配合掩蔽疗法。避免摄入咖啡因和酒精,保证充足睡眠有助于症状缓解。

日常需均衡摄入富含维生素A、B族及铁元素的食物如胡萝卜、鸡蛋、瘦肉,避免长时间使用耳机或处于噪音环境。若症状持续2周未缓解,或伴随体重骤变、心悸等,应及时就诊排查糖尿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等潜在病因。规律进行快走、瑜伽等低强度运动有助于改善血液循环和神经调节。

相关阅读精选

点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