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29次阅读
骨折后物理治疗有助于促进骨骼愈合、恢复关节功能、减轻疼痛、预防肌肉萎缩和改善生活质量。物理治疗是骨折康复的重要辅助手段,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物理治疗通过低强度脉冲超声波或电刺激等设备,可加速骨折部位血液循环,刺激成骨细胞活性。临床研究表明,规范的物理治疗能使骨折愈合时间缩短,尤其适用于血供较差的部位如胫骨中下段骨折。治疗过程中需避免过早负重或过度活动,防止二次损伤。
骨折固定期间易出现关节僵硬,物理治疗采用渐进式关节活动度训练,配合热疗或蜡疗软化粘连组织。对于上肢骨折,着重进行抓握、旋转等功能性训练;下肢骨折则侧重负重平衡和步态重建。治疗师会根据愈合阶段调整被动牵拉与主动运动的强度比例。
冷热交替疗法能有效缓解骨折急性期肿胀疼痛,后期采用经皮神经电刺激干扰痛觉传导。脉冲电磁场治疗对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慢性疼痛改善明显。治疗需避开金属内固定物区域,避免电流集中导致不适。
骨折制动会导致肌肉废用性萎缩,等长收缩训练可在固定早期维持肌力。随着愈合进展,逐步过渡到抗阻训练和本体感觉训练,使用弹力带或水中运动降低关节负荷。尤其对于下肢骨折,股四头肌的针对性训练能显著减少跌倒风险。
物理治疗包含日常生活能力再训练,如穿衣、如厕等适应性练习。对于老年患者,会加入防跌倒训练和辅助器具使用指导。心理疏导贯穿全程,帮助患者建立康复信心,最终实现回归社会和工作岗位的目标。
骨折后2-3天即可开始物理治疗,初期以消肿止痛为主,随着愈合进程逐步增加功能训练强度。治疗期间应保持均衡饮食,适量补充钙质和维生素D,避免吸烟饮酒影响骨骼修复。定期复查X线片评估愈合情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若出现异常疼痛或活动障碍需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