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70次阅读
水泡很大时通常不建议自行戳破,可能增加感染风险。若水泡影响活动或持续增大,需由医生无菌处理。
皮肤表层水泡是机体对摩擦、烫伤等刺激的保护性反应,完整的水泡皮可隔绝细菌侵入。小水泡多数可自行吸收,直径超过3厘米或位于关节处的水泡可能因张力过高导致破裂。此时应避免挤压,用无菌纱布覆盖保护,减少衣物摩擦。每日观察水泡液颜色变化,透明液体无需特殊处理,若出现浑浊、发黄需警惕感染。
特殊情况下如烧伤水泡、糖尿病足水泡或伴有发热等全身症状时,必须由医疗人员处理。医护人员会使用碘伏消毒后,用无菌针头在水泡边缘穿刺引流,保留泡皮作为天然敷料。处理后需涂抹莫匹罗星软膏预防感染,并用泡沫敷料缓冲压力。禁止使用剪刀、指甲刀等非无菌器具操作,也不可撕除翘起的表皮。
保持创面清洁干燥是护理关键,接触水源时应使用防水敷料。穿着宽松透气的棉质衣物,避免剧烈运动导致反复摩擦。若出现红肿热痛加剧、渗液增多或发热乏力,提示可能继发金黄色葡萄球菌等感染,须及时就医进行清创和抗生素治疗。糖尿病患者、免疫功能低下者更需密切监测,此类人群感染概率显著增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