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55次阅读
肠梗阻与肠炎的区别主要体现在发病机制、症状表现及治疗方式上。肠梗阻是肠道内容物通过障碍,肠炎是肠道黏膜炎症反应。两者主要有病因差异、症状差异、检查差异、治疗差异、预后差异五点不同。
1、病因差异
肠梗阻多由机械性阻塞引起,如肠粘连、肠套叠、肿瘤压迫等,少数因肠麻痹导致动力性梗阻。肠炎主要由细菌病毒感染引发,如沙门菌、轮状病毒,也可由抗生素滥用、自身免疫疾病诱发。前者属于物理性通路受阻,后者属于生物性或化学性黏膜损伤。
2、症状差异
肠梗阻典型表现为腹痛呈阵发性绞痛、腹胀进行性加重、呕吐粪样物、完全停止排便排气。肠炎以腹泻为主,伴脐周隐痛、里急后重,可能出现黏液脓血便。两者均可发热,但肠梗阻更易出现脱水、电解质紊乱等全身症状。
3、检查差异
肠梗阻腹部X线可见阶梯状液气平面,CT显示梗阻近端肠管扩张。肠炎粪便检查可见白细胞或病原体,肠镜显示黏膜充血水肿。实验室检查中,肠梗阻白细胞升高不明显,肠炎可能伴随C反应蛋白显著增高。
4、治疗差异
肠梗阻需禁食胃肠减压,完全性梗阻需紧急手术解除梗阻,如肠粘连松解术、肠切除吻合术。肠炎以抗感染治疗为主,如诺氟沙星胶囊、蒙脱石散、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同时补充电解质溶液。两者均需静脉营养支持,但肠梗阻禁用导泻剂。
5、预后差异
单纯性肠梗阻及时解除后预后良好,绞窄性梗阻可能继发肠坏死。急性肠炎多1周内痊愈,慢性肠炎可能反复发作。肠梗阻复发概率与基础病因相关,肠炎预后取决于病原体类型及免疫状态。
出现持续腹痛或排便异常时,建议记录症状特点及持续时间,避免自行使用止痛药或止泻药。饮食上肠梗阻患者术后需从流质逐步过渡,肠炎发作期选择低渣饮食。日常注意饮食卫生,腹部手术后患者需遵医嘱进行康复训练,降低肠粘连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