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84次阅读
先天性心脏病手术后需注意伤口护理、药物管理、饮食调整、运动康复和定期复查。术后护理对恢复心脏功能和预防并发症至关重要。
1、伤口护理
术后需保持手术切口清洁干燥,避免沾水或污染。每天检查伤口有无红肿、渗液或发热等感染迹象。使用无菌敷料覆盖伤口,按医生指导更换敷料。避免剧烈活动或拉扯伤口,防止伤口裂开。如发现伤口异常情况,应及时就医处理。
2、药物管理
术后需严格遵医嘱服用药物,不可自行增减药量或停药。常用药物包括抗凝药如华法林钠片、利尿药如呋塞米片和强心药如地高辛片。记录服药时间,避免漏服或重复服用。注意观察有无药物不良反应,如出血倾向、头晕或皮疹等。定期复查凝血功能或血药浓度,调整用药方案。
3、饮食调整
术后饮食应以清淡易消化为主,少量多餐。适当增加优质蛋白如鱼肉、蛋类和豆制品,促进伤口愈合。控制钠盐摄入,每日不超过3克,减轻心脏负担。多食新鲜蔬菜水果补充维生素和膳食纤维。避免辛辣刺激、油腻和高糖食物,禁烟酒和浓茶咖啡等刺激性饮品。
4、运动康复
术后早期可在床上进行肢体被动活动,预防血栓形成。恢复期从短时间低强度活动如散步开始,逐渐增加运动量。避免剧烈运动、重体力劳动和竞技性体育活动。运动时注意心率变化,出现胸闷气促应立即停止。定期进行心肺功能评估,制定个性化康复计划。
5、定期复查
术后需按医嘱定期复查心电图、心脏超声和胸片等检查。监测心脏结构和功能恢复情况,评估手术效果。复查凝血功能、肝肾功能等指标,调整用药方案。记录日常症状变化,如出现心悸、气短或水肿等应及时就诊。长期随访对预防并发症和改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先天性心脏病术后患者应建立健康生活方式,保持规律作息和良好心态。注意气候变化,预防呼吸道感染。避免到人群密集场所,减少感染风险。家属应学习基本急救知识,备好急救药物。术后恢复需要时间,患者和家属需保持积极心态,配合医生治疗计划。如出现异常症状或不适,应及时就医检查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