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75次阅读
先天性巨结肠查体主要包括腹部触诊、肛门指检、影像学检查和病理活检等方法。先天性巨结肠是婴幼儿常见的消化道畸形,主要表现为顽固性便秘、腹胀和肠梗阻等症状,需通过专业检查明确诊断。
1、腹部触诊
腹部触诊可发现腹部膨隆,触诊时可触及扩张的肠袢,肠鸣音减弱或消失。部分患儿在左下腹可触及粪块,严重者可见肠型。触诊时需注意患儿反应,避免用力过猛导致不适。腹部触诊是初步筛查的重要手段,结合其他检查可提高诊断准确性。
2、肛门指检
肛门指检可发现直肠壶腹部空虚,拔指后可有大量气体和粪便排出。部分患儿直肠壁张力增高,指检时阻力明显。肛门指检操作需轻柔,避免损伤直肠黏膜。该检查对判断病变范围和程度有重要价值,是诊断先天性巨结肠的常规方法。
3、钡剂灌肠造影
钡剂灌肠造影可见病变肠段狭窄,近端结肠明显扩张,移行区呈锥形改变。检查前需清洁灌肠,造影剂浓度和注入速度需严格控制。该检查能清晰显示病变部位和范围,是确诊先天性巨结肠的重要影像学方法。
4、直肠测压
直肠测压可发现直肠肛门抑制反射消失,直肠顺应性降低,静息压和收缩压异常。检查时需安抚患儿情绪,保持安静状态。该检查能评估直肠肛门功能,对鉴别诊断先天性巨结肠和其他便秘病因有重要意义。
5、病理活检
病理活检可发现病变肠段神经节细胞缺如,黏膜下层和肌间神经丛发育异常。活检需在麻醉下进行,取材部位要准确。该检查是确诊先天性巨结肠的金标准,能为手术治疗提供确切依据。
先天性巨结肠患儿需注意饮食调理,给予高纤维、易消化食物,保持大便通畅。家长应定期带患儿复查,监测生长发育情况。术后患儿需遵医嘱进行肛门功能训练,逐步建立正常排便反射。日常护理中要注意观察排便情况,发现异常及时就医。
吃完肉很快就拉稀可能与饮食不当、食物不耐受、胃肠炎、肠易激综合征等原因有关。
1、饮食不当食用过多油腻或未煮熟的肉类可能刺激胃肠,导致腹泻。建议调整饮食结构,避免暴饮暴食,选择清淡易消化的食物。
2、食物不耐受部分人对肉类中的脂肪或蛋白质消化吸收不良,引发腹泻。可尝试减少肉类摄入量或更换肉类种类,必要时咨询医生。
3、胃肠炎可能与细菌或病毒感染有关,常伴有腹痛、发热等症状。可遵医嘱使用蒙脱石散、诺氟沙星、双歧杆菌等药物治疗。
4、肠易激综合征可能与肠道敏感有关,表现为进食后腹泻或便秘交替。可遵医嘱使用匹维溴铵、洛哌丁胺、益生菌等药物调节肠道功能。
建议记录饮食情况,避免辛辣刺激食物,症状持续或加重应及时就医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