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63次阅读
慢性直肠炎久治不愈可能由治疗不规范、免疫调节异常、肠道菌群失衡、合并其他肠道疾病等原因引起,可通过规范用药、免疫调节、微生态治疗、原发病控制等方式改善。
1. 治疗不规范未遵医嘱足疗程用药或自行停药会导致炎症反复。需严格按消化科医生指导使用美沙拉嗪栓剂、柳氮磺吡啶片、泼尼松龙等药物,避免症状缓解后立即停药。
2. 免疫调节异常部分患者存在Th1/Th17免疫应答过度激活,可能与白细胞介素23受体基因变异有关。表现为腹泻伴关节痛,需采用硫唑嘌呤、英夫利昔单抗等免疫抑制剂治疗。
3. 肠道菌群失衡长期使用抗生素或低纤维饮食会破坏肠道微生态。可通过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酪酸梭菌活菌片等益生菌制剂联合膳食纤维补充调节。
4. 合并原发疾病约30%患者合并克罗恩病或溃疡性结肠炎,需结肠镜明确诊断。治疗需针对原发病使用维多珠单抗或进行病变肠段切除术。
建议每日记录排便情况,避免辛辣刺激饮食,定期复查肠镜评估黏膜愈合情况,必要时进行粪便钙卫蛋白检测监测炎症活动度。
胃穿孔可通过禁食胃肠减压、药物治疗、内镜下修补、外科手术等方式治疗。胃穿孔通常由消化性溃疡、外伤、胃癌、医源性损伤等原因引起。
1、禁食胃肠减压立即停止经口进食饮水,通过鼻胃管进行胃肠减压,减少胃酸分泌和胃肠内容物外漏。适用于穿孔初期尚未发生腹膜炎的情况。
2、药物治疗使用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H2受体拮抗剂如雷尼替丁、抗生素如阿莫西林等控制感染和胃酸分泌。药物治疗适用于小穿孔或手术前准备。
3、内镜下修补通过胃镜在穿孔处放置金属夹或生物胶进行封闭。适用于直径小于2厘米的急性穿孔,且发病时间在12小时以内的病例。
4、外科手术包括穿孔缝合术、胃大部切除术等,适用于穿孔较大、合并腹膜炎或保守治疗无效者。手术可彻底清除腹腔感染灶并修复缺损。
胃穿孔患者治疗后需逐步恢复饮食,从流质过渡到正常饮食,避免辛辣刺激食物,定期复查胃镜评估愈合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