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儿科

小儿麻痹症症状

| 1人回答 | 54次阅读

问题描述:
小儿麻痹症症状

全部回答
1条回答

姚伟
姚伟 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 副主任医师

小儿麻痹症症状主要有发热、肢体疼痛、肌肉无力、腱反射减弱或消失、肢体瘫痪等。小儿麻痹症是由脊髓灰质炎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

1、发热

发热是小儿麻痹症最常见的早期症状,体温通常在38-39摄氏度之间,可能伴有头痛、咽痛等类似感冒的表现。发热一般持续1-3天,随后体温可暂时恢复正常。家长需注意观察儿童体温变化,适当补充水分,必要时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布洛芬混悬液、对乙酰氨基酚口服溶液等退热药物。

2、肢体疼痛

肢体疼痛多出现在发热消退后1-2天,主要表现为颈部、背部及四肢肌肉疼痛,儿童可能拒绝活动或触摸患肢。这种疼痛与病毒侵犯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有关。家长应让患儿卧床休息,避免剧烈活动,可遵医嘱使用双氯芬酸钠栓、塞来昔布胶囊等缓解疼痛。

3、肌肉无力

肌肉无力通常在发病后2-3天出现,多从下肢开始,逐渐向上发展。患儿可能出现行走困难、站立不稳等症状。这种症状是由于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受损导致相应肌肉失去神经支配所致。家长需帮助患儿保持舒适体位,防止跌倒,并及时就医评估病情。

4、腱反射减弱

腱反射减弱或消失是神经系统受损的典型表现,医生检查时可发现膝跳反射、跟腱反射等深反射明显减弱。这种情况提示脊髓灰质炎病毒已造成运动神经元损伤。家长需配合医生进行神经系统检查,明确病变程度。

5、肢体瘫痪

肢体瘫痪是小儿麻痹症最严重的症状,多发生在发热后7-10天。瘫痪多为不对称性,以下肢多见,严重者可累及呼吸肌导致呼吸困难。瘫痪程度与病毒损伤范围有关,部分患儿可能遗留永久性残疾。家长应立即送医治疗,必要时需使用呼吸机辅助通气。

小儿麻痹症患儿应保证充足休息,避免剧烈运动。饮食宜清淡易消化,适当补充优质蛋白和维生素。恢复期可在康复医师指导下进行肢体功能训练,促进肌肉功能恢复。家长需按时带患儿接种脊髓灰质炎疫苗,这是预防该病最有效的方法。如发现患儿出现发热、肢体无力等症状,应及时就医,早期诊断和治疗对改善预后至关重要。

其它精选问题

推荐 鼻中隔偏曲会引起偏头疼吗

鼻中隔偏曲可能引起偏头疼,通常表现为单侧头痛、鼻塞、嗅觉减退等症状。鼻中隔偏曲可通过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方式缓解症状。鼻中隔偏曲可能与先天性发育异常、外伤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鼻塞、头痛、流鼻血等症状。 1、鼻塞:鼻中隔偏曲可能导致鼻腔通气不畅,引起鼻塞。长期鼻塞会影响呼吸,导致氧气供应不足,进而引发头痛。建议使用生理盐水冲洗鼻腔,保持鼻腔湿润,或使用鼻用激素喷雾如布地奈德鼻喷雾剂,每日1-2次,缓解鼻塞症状。 2、头痛:鼻中隔偏曲可能导致鼻腔结构异常,压迫周围神经,引发偏头疼。头痛通常表现为单侧或双侧的搏动性疼痛。可尝试使用非处方止痛药如布洛芬,每次200-400毫克,每4-6小时一次,或对乙酰氨基酚,每次500毫克,每4-6小时一次,缓解头痛。 3、嗅觉减退:鼻中隔偏曲可能影响嗅觉神经的正常功能,导致嗅觉减退。嗅觉减退可能与鼻腔通气不畅或炎症有关。建议定期进行鼻腔检查,必要时使用鼻用激素喷雾如糠酸莫米松鼻喷雾剂,每日1次,改善嗅觉功能。 4、流鼻血:鼻中隔偏曲可能导致鼻腔黏膜干燥,易发生鼻出血。流鼻血通常表现为鼻腔前部的少量出血。建议保持鼻腔湿润,使用生理盐水喷雾,每日2-3次,或涂抹凡士林,减少鼻出血的发生。 5、手术干预:对于症状严重且药物治疗无效的鼻中隔偏曲患者,可考虑手术治疗。常见的手术方式包括鼻中隔矫正术和鼻中隔成形术。鼻中隔矫正术通过切除偏曲的软骨和骨组织,恢复鼻腔正常结构;鼻中隔成形术通过重塑鼻中隔,改善鼻腔通气功能。 鼻中隔偏曲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保持鼻腔湿润,避免接触刺激性气体和粉尘。饮食上可多摄入富含维生素C和维生素K的食物,如柑橘类水果、绿叶蔬菜,增强血管弹性,减少鼻出血的发生。适量运动如散步、瑜伽,有助于改善血液循环,缓解头痛症状。

相关阅读精选

点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