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74次阅读
宝宝夜里发热可通过物理降温、补充水分、药物退热、及时就医等方式处理。发热通常由环境过热、脱水、病毒感染、细菌感染等原因引起。
1、物理降温:解开衣物散热,用温水擦拭颈部、腋窝等部位。避免使用酒精或冰水,防止体温骤降。
2、补充水分:家长需少量多次喂温水或母乳,防止脱水。观察排尿情况,若尿量减少需警惕脱水。
3、药物退热:体温超过38.5℃可遵医嘱使用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等退热药。家长需注意药物剂量与间隔时间。
4、及时就医:持续高热超过24小时、伴随抽搐或精神萎靡时,家长应立即带孩子就诊。可能与肺炎、尿路感染等疾病有关。
保持房间通风,避免过度包裹。发热期间建议家长每2小时监测体温,记录发热变化情况供医生参考。
产后憋不住尿可能由盆底肌松弛、分娩损伤、泌尿系统感染、激素水平变化等原因引起,可通过盆底肌锻炼、药物治疗、电刺激疗法、手术修复等方式改善。
1、盆底肌松弛妊娠期胎儿压迫及分娩牵拉导致盆底肌群松弛,表现为咳嗽漏尿、尿急。建议坚持凯格尔运动,每日重复进行收缩肛门训练。
2、分娩损伤产程中可能造成膀胱神经或尿道括约肌损伤,伴随排尿无力症状。可遵医嘱使用甲钴胺营养神经,配合生物反馈治疗。
3、泌尿系统感染产后抵抗力下降易引发膀胱炎,出现尿频尿痛。需尿检确诊后使用头孢克肟、磷霉素氨丁三醇等抗生素,配合三金片缓解症状。
4、激素水平变化雌激素骤减导致尿道黏膜萎缩,引发尿失禁。可短期局部使用雌三醇乳膏,同时增加豆制品等植物雌激素摄入。
产后避免提重物及剧烈运动,每日饮水量控制在2000毫升左右,出现发热或血尿需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