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66次阅读
带状疱疹不是性传播疾病,主要通过接触水疱内液体传播。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再激活引起的感染性疾病,病毒潜伏在神经节内,当免疫力下降时复发。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初次感染表现为水痘,痊愈后病毒会长期潜伏在神经节中。当机体免疫力降低时,病毒可再次激活并沿神经纤维扩散至皮肤,引发带状疱疹。传播途径主要是直接接触患者皮损处的水疱液,病毒通过精液、阴道分泌物等性接触途径传播。免疫功能正常的人群接触带状疱疹患者后通常不会感染,但从未感染过水痘或未接种水痘疫苗的儿童可能通过接触感染后表现为水痘。
免疫功能严重受损者如艾滋病患者、肿瘤化疗患者等特殊人群,可能出现病毒扩散风险。这类患者若接触带状疱疹患者的皮损,存在较小概率发生病毒传播,但传播后仍表现为水痘而非直接引发带状疱疹。性行为本身不会导致带状疱疹传播,但若存在皮损直接接触,理论上存在极低传播可能。
带状疱疹患者应避免与他人密切接触,尤其要遮盖皮损部位。未患过水痘的孕妇、婴幼儿及免疫功能低下者需特别注意防护。保持规律作息、均衡营养有助于增强免疫力,降低带状疱疹复发风险。若出现沿神经分布的群集水疱伴疼痛,应及时就医进行抗病毒治疗。
脚背突起一个硬块且按压疼痛可能与腱鞘囊肿、骨质增生、痛风石、脂肪瘤或外伤性血肿有关。建议及时就医明确诊断,避免自行处理加重症状。
1、腱鞘囊肿
腱鞘囊肿是关节或腱鞘周围常见的良性肿物,多因慢性劳损导致滑液异常积聚形成。脚背处的囊肿质地较硬,按压时有酸痛感,活动关节可能伴随不适。可通过超声检查确诊,较小囊肿可能自行吸收,较大囊肿需穿刺抽液或手术切除。避免反复摩擦患处,穿宽松鞋子有助于缓解症状。
2、骨质增生
长期负重或关节退变可能引发足部骨刺形成,表现为局部骨性突起并伴压痛。X线检查可见骨赘增生,急性期可能出现周围软组织肿胀。减少长时间站立行走,使用足弓支撑垫可减轻压力。若压迫神经导致持续疼痛,需考虑微创手术磨除骨赘。
3、痛风石
长期高尿酸血症患者可能在足背形成痛风结节,由尿酸盐结晶沉积引发。硬块表面皮肤常发红发热,急性发作时疼痛剧烈。血尿酸检测和双能CT可辅助诊断,需长期服用别嘌醇片或非布司他片控制尿酸,急性期可使用秋水仙碱片缓解炎症。
4、脂肪瘤
皮下脂肪异常增生形成的柔软包块,但深部脂肪瘤可能触感较硬。生长缓慢的孤立性肿物一般无痛,若压迫周围神经则产生压痛。MRI可明确肿瘤性质,直径超过3厘米或影响功能时建议手术切除,日常避免肿块部位过度受压。
5、外伤性血肿
足背受撞击后可能出现皮下出血机化,形成纤维化的硬结并伴随压痛。伤后48小时内冰敷可减少血肿形成,后期热敷促进吸收。若血肿持续增大或感染,需切开引流。恢复期间抬高患肢,避免剧烈运动导致二次损伤。
日常应注意观察硬块变化情况,记录疼痛发作规律和伴随症状。选择软底透气鞋袜减少足部摩擦,避免过量摄入高嘌呤食物。若硬块持续增大、表面破溃或出现夜间痛,须立即就诊排查肿瘤性病变。康复期间可进行足部温水浴缓解不适,但禁止自行按摩或挤压肿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