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骨科

新生儿疝气是什么样子

| 1人回答 | 81次阅读

问题描述:
新生儿疝气是什么样子

全部回答
1条回答

周小凤
周小凤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副主任医师

新生儿疝气主要表现为腹股沟或脐部出现可复性包块,哭闹时增大、安静时缩小或消失,可能伴随哭闹不安、进食减少等症状。新生儿疝气主要有腹股沟斜疝、脐疝两种类型,通常由腹壁发育薄弱、腹压增高等因素引起。

1、腹股沟斜疝

腹股沟斜疝是新生儿最常见的疝气类型,表现为腹股沟区出现柔软包块,哭闹或用力时包块突出,平卧或用手轻推可回纳腹腔。包块可能延伸至阴囊或大阴唇,触摸时有肠管蠕动的感觉。该类型与鞘状突未闭合有关,早产儿发生率较高。若发生嵌顿,可能出现呕吐、腹胀等肠梗阻症状,需紧急就医。

2、脐疝

脐疝表现为脐部膨出圆形包块,直径1-4厘米,按压柔软且可回纳,咳嗽时膨出明显。脐疝由脐环闭合不全导致,早产儿或低体重儿更易发生。多数在1-2岁内自愈,极少需要手术干预。若包块变硬、触痛或无法回纳,可能发生嵌顿,需立即就诊。

3、可复性表现

典型疝气包块具有可复性特征,即包块在腹压增高时突出,平卧或轻柔按压后消失。家长可观察到包块大小随婴儿活动状态变化,如哭闹、排便时增大,睡眠时缩小。这种可复性是区分疝气与其他腹部肿物的关键特征,但需避免反复按压刺激。

4、伴随症状

单纯疝气通常无疼痛,但可能因不适引起哭闹、拒食。若发生嵌顿,婴儿会出现剧烈哭闹、呕吐、血便、腹部膨隆等急症表现,皮肤可能发红发热。早产儿或营养不良患儿症状可能不典型,需密切观察喂养情况及腹部状态。

5、发育因素

新生儿疝气与腹壁肌肉发育不完善直接相关,早产儿发生率超过足月儿3-5倍。腹压增高因素如慢性咳嗽、便秘、排尿困难等可加重症状。部分病例有家族遗传倾向,男婴腹股沟斜疝发生率显著高于女婴,比例约为4:1。

发现新生儿疝气应避免过度按压包块,减少哭闹以降低腹压,喂养时采取少量多次方式。使用疝气带需谨慎,不当固定可能造成皮肤损伤或嵌顿风险。建议定期儿科随访,若包块无法回纳、婴儿持续哭闹或出现呕吐,须立即就医排除嵌顿疝。多数脐疝2岁前可自愈,腹股沟斜疝若未闭合则需在6个月至1岁间评估手术指征。

其它精选问题

推荐 肠腺癌的早期症状

肠腺癌早期症状主要有排便习惯改变、便血、腹痛、腹部肿块、体重下降等。肠腺癌是结肠或直肠黏膜上皮细胞恶变形成的肿瘤,早期发现对治疗至关重要。

1、排便习惯改变

肠腺癌早期可能导致排便次数增多或减少,部分患者出现腹泻与便秘交替。肿瘤刺激肠黏膜可导致肠道功能紊乱,粪便形态可能变细或呈扁条状。这种症状容易与肠易激综合征混淆,若持续超过两周应尽早就医检查。

2、便血

肿瘤表面溃破可引起便血,血液多呈暗红色或与粪便混合。部分患者仅表现为粪便潜血试验阳性。需注意与痔疮出血区分,肠癌便血常伴有黏液且出血与排便同步。建议40岁以上人群每年进行粪便隐血筛查。

3、腹痛

肿瘤生长可能引起隐痛或胀痛,多位于中下腹部。疼痛可能为间歇性,进食后加重,排便后缓解。当肿瘤导致肠管部分梗阻时,可能出现阵发性绞痛伴肠鸣音亢进。持续腹痛需通过肠镜排除肿瘤可能。

4、腹部肿块

约三成患者可在右下腹或左下腹触及质硬肿块,按压时可能有轻微压痛。肿块多固定不移动,与炎性包块不同。腹部触诊发现不明肿块时,应结合影像学检查明确性质。

5、体重下降

半年内体重减轻超过5%需警惕。肿瘤消耗、食欲减退及消化吸收障碍均可导致消瘦。部分患者伴有贫血貌、乏力等全身症状。非刻意减重情况下出现消瘦应排查消化道肿瘤。

建议45岁以上人群定期进行肠镜检查,有家族史者应提前至40岁筛查。日常注意增加膳食纤维摄入,减少红肉及加工肉制品食用,保持规律运动。出现上述症状持续两周不缓解时,须及时至消化内科或普外科就诊,通过肠镜、CT等检查明确诊断。早期肠腺癌通过手术切除预后良好,五年生存率超过90%。

相关阅读精选

点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