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64次阅读
腹泻后血压降低可能与脱水、电解质紊乱、血管扩张、感染性休克、心功能异常等因素有关,需根据具体原因采取补液、纠正电解质、抗感染等措施治疗。
腹泻导致体液大量丢失,血容量减少会引起血压下降。患者可能出现口渴、尿量减少、皮肤弹性差等症状。治疗需及时口服补液盐或静脉输注生理盐水,同时监测尿量及血压变化。严重脱水时可能出现意识模糊,需紧急就医。
频繁腹泻会造成钠、钾等电解质丢失,低钠血症可导致血管张力降低。患者常伴乏力、恶心、肌肉痉挛等表现。可通过静脉补充氯化钠注射液、口服补钾缓释片纠正,但需定期检测血电解质水平避免过度纠正。
部分肠道感染释放的炎症介质会引起外周血管扩张,导致有效循环血量相对不足。患者可能出现面色潮红、四肢温暖但血压偏低。可使用盐酸多巴胺注射液维持血压,同时针对感染使用左氧氟沙星片等抗菌药物。
严重肠道感染可能引发全身炎症反应,导致微循环障碍和血压进行性下降。典型表现为四肢厥冷、呼吸急促、意识障碍。需立即静脉输注乳酸钠林格液扩容,联合注射用头孢曲松钠抗感染,必要时使用血管活性药物。
长期腹泻引起的低钾血症可能诱发心律失常,影响心脏泵血功能。患者可表现为心悸、胸闷伴血压降低。需进行心电图检查,静脉补钾使用氯化钾注射液,严重心律失常需应用盐酸胺碘酮注射液。
腹泻后出现血压降低时,应卧床休息并少量多次饮用含电解质的淡盐水。饮食选择易消化的米粥、面条等,避免高脂高纤维食物加重胃肠负担。若出现持续头晕、少尿或意识改变,应立即就医排查休克等严重情况。恢复期注意监测血压变化,逐步增加活动量,必要时进行血常规、电解质等实验室检查评估身体恢复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