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外科 > 肝胆外科 > 肝硬化

肝硬化胃出血怎么治疗

| 1人回答 | 81次阅读

问题描述:
肝硬化胃出血怎么治疗

全部回答
1条回答

周玮琰
周玮琰 山东省立医院 副主任医师
肝硬化胃出血可通过药物止血、内镜治疗、手术治疗等方式控制。肝硬化胃出血通常由门静脉高压、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等因素引起。
1、药物止血:急性出血时,常用药物包括生长抑素注射用粉针,每日0.25mg、奥曲肽注射用粉针,每日0.1mg和特利加压素注射用粉针,每日2mg。这些药物通过收缩内脏血管,减少门静脉血流,达到止血目的。用药期间需密切监测血压和心率。
2、内镜治疗:内镜下止血是首选治疗方法,包括内镜下静脉曲张套扎术和内镜下硬化剂注射。套扎术通过橡皮圈结扎曲张静脉,硬化剂注射则通过注射聚桂醇等药物促使静脉闭塞。治疗后可有效预防再出血。
3、手术治疗:对于内镜治疗无效或反复出血的患者,可选择外科手术。常用术式包括门体分流术和脾切除术。门体分流术通过建立门静脉与体静脉之间的分流通道,降低门静脉压力。脾切除术适用于脾功能亢进患者。
4、预防再出血:长期服用非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如普萘洛尔片剂,每日40-80mg可降低门静脉压力,减少再出血风险。同时需定期复查内镜,监测静脉曲张程度。
5、基础疾病治疗:肝硬化患者需积极治疗原发病,包括抗病毒治疗、戒酒、营养支持等。乙肝患者需长期服用恩替卡韦片剂,每日0.5mg或替诺福韦片剂,每日300mg等抗病毒药物。
肝硬化胃出血患者需注意饮食调理,选择易消化、低盐、高蛋白的食物,如鱼肉、鸡蛋、豆腐等。适量运动有助于改善肝功能,推荐散步、太极等低强度运动。日常护理需密切观察出血情况,定期复查肝功能,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其它精选问题

推荐 肝硬化哪些指标不正常

肝硬化患者常见的异常指标主要有血清白蛋白降低、凝血酶原时间延长、血小板减少、总胆红素升高、谷丙转氨酶异常等。肝硬化是慢性肝病发展的终末阶段,肝功能减退和门静脉高压会导致多系统指标异常,需结合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综合评估。

1、血清白蛋白降低

肝脏合成功能受损时血清白蛋白水平常低于35g/L。白蛋白降低可能导致胶体渗透压下降,出现下肢水肿或腹水。这种情况与肝细胞广泛纤维化导致蛋白合成障碍有关,可通过静脉输注人血白蛋白暂时改善,但根本治疗需针对肝硬化病因。

2、凝血酶原时间延长

凝血酶原时间超过正常对照3秒以上提示肝脏合成凝血因子能力下降。维生素K依赖性凝血因子Ⅱ、Ⅶ、Ⅸ、Ⅹ合成减少是主要原因,患者可能出现牙龈出血或皮下瘀斑。严重时可静脉补充维生素K或新鲜冰冻血浆,但需警惕门静脉高压患者输血相关容量负荷过重。

3、血小板减少

血小板计数常低于100×10⁹/L,主要与脾功能亢进和促血小板生成素减少有关。门静脉高压导致脾脏淤血肿大,加速破坏血小板。患者皮肤可能出现紫癜或出血点,严重者需考虑脾动脉栓塞术或血小板输注,但需评估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风险。

4、总胆红素升高

血清总胆红素超过17.1μmol/L反映肝细胞摄取和排泄功能障碍。肝硬化晚期可见皮肤巩膜黄染,尿色加深,与肝内胆汁淤积和肝细胞坏死相关。可试用熊去氧胆酸胶囊改善胆汁淤积,但胆红素持续上升往往提示预后不良。

5、谷丙转氨酶异常

谷丙转氨酶轻度至中度升高反映肝细胞炎症活动,但肝硬化静止期可能正常或轻度异常。数值波动与病因相关,酒精性肝硬化常见AST/ALT比值大于2。需监测是否合并肝炎活动,必要时使用复方甘草酸苷片等保肝药物,但需避免过度治疗。

肝硬化患者应定期监测肝功能、血常规、凝血功能等指标,严格戒酒并避免使用肝毒性药物。饮食需保证足够热量和优质蛋白,但肝性脑病患者需限制蛋白摄入。出现腹水者应控制钠盐摄入,每日称体重监测液体平衡。所有治疗应在消化内科或肝病科医生指导下进行,根据病因选择抗病毒、戒酒等针对性措施,晚期患者需评估肝移植指征。

相关阅读精选

点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