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81次阅读
肝硬化患者常见的异常指标主要有血清白蛋白降低、凝血酶原时间延长、血小板减少、总胆红素升高、谷丙转氨酶异常等。肝硬化是慢性肝病发展的终末阶段,肝功能减退和门静脉高压会导致多系统指标异常,需结合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综合评估。
1、血清白蛋白降低
肝脏合成功能受损时血清白蛋白水平常低于35g/L。白蛋白降低可能导致胶体渗透压下降,出现下肢水肿或腹水。这种情况与肝细胞广泛纤维化导致蛋白合成障碍有关,可通过静脉输注人血白蛋白暂时改善,但根本治疗需针对肝硬化病因。
2、凝血酶原时间延长
凝血酶原时间超过正常对照3秒以上提示肝脏合成凝血因子能力下降。维生素K依赖性凝血因子Ⅱ、Ⅶ、Ⅸ、Ⅹ合成减少是主要原因,患者可能出现牙龈出血或皮下瘀斑。严重时可静脉补充维生素K或新鲜冰冻血浆,但需警惕门静脉高压患者输血相关容量负荷过重。
3、血小板减少
血小板计数常低于100×10⁹/L,主要与脾功能亢进和促血小板生成素减少有关。门静脉高压导致脾脏淤血肿大,加速破坏血小板。患者皮肤可能出现紫癜或出血点,严重者需考虑脾动脉栓塞术或血小板输注,但需评估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风险。
4、总胆红素升高
血清总胆红素超过17.1μmol/L反映肝细胞摄取和排泄功能障碍。肝硬化晚期可见皮肤巩膜黄染,尿色加深,与肝内胆汁淤积和肝细胞坏死相关。可试用熊去氧胆酸胶囊改善胆汁淤积,但胆红素持续上升往往提示预后不良。
5、谷丙转氨酶异常
谷丙转氨酶轻度至中度升高反映肝细胞炎症活动,但肝硬化静止期可能正常或轻度异常。数值波动与病因相关,酒精性肝硬化常见AST/ALT比值大于2。需监测是否合并肝炎活动,必要时使用复方甘草酸苷片等保肝药物,但需避免过度治疗。
肝硬化患者应定期监测肝功能、血常规、凝血功能等指标,严格戒酒并避免使用肝毒性药物。饮食需保证足够热量和优质蛋白,但肝性脑病患者需限制蛋白摄入。出现腹水者应控制钠盐摄入,每日称体重监测液体平衡。所有治疗应在消化内科或肝病科医生指导下进行,根据病因选择抗病毒、戒酒等针对性措施,晚期患者需评估肝移植指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