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39次阅读
抽动症不是心理疾病,而是一种神经发育障碍。抽动症主要表现为不自主的、反复的、快速的一个或多个部位的运动抽动或发声抽动,可能与遗传因素、神经递质失衡、环境因素等有关。建议及时就医,在医生指导下进行综合干预。
抽动症的核心症状是运动抽动和发声抽动,运动抽动包括眨眼、耸肩、扭颈等,发声抽动包括清嗓、咳嗽、发出无意义的声音等。这些症状通常不受主观控制,且会因紧张、焦虑、疲劳等因素加重。抽动症患者可能伴有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强迫症等共患病,但抽动症本身并非由心理因素直接引起。
虽然抽动症不是心理疾病,但心理因素可能影响症状的严重程度。部分患者因抽动症状感到焦虑、自卑,进而加重抽动表现。心理干预如认知行为疗法可以帮助患者应对情绪问题,改善社会适应能力。药物治疗如盐酸硫必利片、阿立哌唑片、氟哌啶醇片等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但需结合行为疗法和家庭支持。
家长需注意营造宽松的家庭环境,避免过度关注或批评孩子的抽动症状。保证规律作息,避免过度疲劳。饮食上可适当增加富含镁、维生素B6的食物如香蕉、坚果等。若症状影响日常生活或伴有其他行为问题,应及时到神经内科或儿童精神科就诊,进行专业评估和个体化治疗。
电击除颤一般不会对心脏造成伤害,但可能引起轻微心肌损伤或皮肤灼伤。电击除颤是抢救室颤或无脉性室速等致命性心律失常的关键措施,其治疗获益远大于潜在风险。
电击除颤通过瞬间高能量电流使心肌细胞同步除极,帮助心脏恢复正常节律。现代除颤设备采用双向波技术,能量控制精确,可最大限度减少心肌损伤。操作时电极板需紧贴皮肤并涂抹导电膏,避免电流分散导致皮肤灼伤。多数患者除颤后仅出现短暂胸痛或肌酸激酶轻度升高,1-2天内自行恢复。儿童、老年或反复除颤者可能出现一过性ST段改变,但很少遗留长期影响。
极少数情况下,高能量电击可能导致心肌顿抑或心功能暂时下降,多见于基础心脏疾病患者。电极位置不当可能诱发肺水肿或损伤起搏器导线。不规范操作会加重皮肤烧伤,甚至引发火灾。对装有植入式电子设备的患者需调整电极位置,避免直接对装置放电。
进行电击除颤后应持续监测心电图和生命体征,观察有无心律失常复发或心功能恶化。保持皮肤清洁干燥,灼伤处可涂抹抗生素软膏预防感染。建议术后24小时内避免剧烈运动,定期复查心肌酶和心电图。若出现持续胸痛、呼吸困难或意识改变需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