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95次阅读
腹壁切口疝可能引起慢性疼痛、肠梗阻、疝嵌顿、感染、疝囊扩大等后遗症。腹壁切口疝是腹部手术后腹壁薄弱区域形成的疝,需根据具体情况采取保守治疗或手术修复。
1、慢性疼痛
腹壁切口疝可能导致局部持续性隐痛或牵拉痛,疼痛程度与疝囊大小和腹壁缺损程度相关。慢性疼痛通常由于疝内容物反复突出和回纳导致局部组织粘连或神经压迫引起。疼痛可能影响日常活动和睡眠质量,严重时需使用布洛芬缓释胶囊、塞来昔布胶囊等药物缓解,但根治需手术修补腹壁缺损。
2、肠梗阻
疝囊内肠管可能发生粘连或扭转,导致机械性肠梗阻。患者会出现腹痛腹胀、呕吐、停止排气排便等症状。肠梗阻可能与既往手术粘连、疝环狭窄等因素有关,需通过腹部CT明确诊断。轻度梗阻可禁食胃肠减压,严重时需急诊手术解除梗阻并行疝修补术,避免肠坏死。
3、疝嵌顿
腹壁切口疝可能出现疝内容物卡压无法回纳,导致疝嵌顿。嵌顿后局部出现剧烈疼痛、压痛,疝囊张力增高。嵌顿时间超过6小时可能引发肠管缺血坏死,需紧急手术处理。嵌顿风险与疝环大小和腹压增高等因素有关,预防措施包括避免重体力劳动和使用腹带支撑。
4、感染
腹壁切口疝可能继发切口感染或疝囊感染,表现为局部红肿热痛、渗液渗出。感染可能与既往手术异物残留、皮下积液或皮肤破溃有关。轻度感染可外用莫匹罗星软膏,严重感染需口服头孢克洛分散片,必要时手术清创。感染控制后3-6个月方可考虑疝修补手术。
5、疝囊扩大
未及时治疗的腹壁切口疝可能逐渐增大,导致腹壁缺损扩大和腹腔内容物脱出增多。疝囊扩大与腹压持续增高、胶原代谢异常等因素有关。巨大疝可能影响呼吸功能和体态,增加后续手术难度。预防措施包括控制慢性咳嗽、便秘等腹压增高因素,必要时使用定制疝气带延缓进展。
腹壁切口疝患者应避免提重物、剧烈咳嗽等增加腹压的行为,保持大便通畅,肥胖者需控制体重。日常可佩戴医用疝气带提供腹壁支撑,但需注意皮肤保护。术后患者应遵医嘱进行循序渐进的腹部肌肉锻炼,3个月内避免重体力劳动。定期复查超声监测疝环变化,出现突发疼痛或疝囊不能回纳需立即就医。
10岁以内儿童是否需要打破伤风疫苗需结合受伤情况和免疫接种史判断,并非完全不需要。破伤风疫苗属于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婴幼儿需按程序完成基础免疫。
我国现行免疫程序规定,新生儿出生后需接种3剂次百白破疫苗,分别在3月龄、4月龄、5月龄各接种1剂,18-24月龄加强1剂,6岁时再接种1剂白破疫苗。完成全程接种的儿童,体内抗体可维持保护力10年以上。若10岁内儿童已规范接种疫苗且伤口较浅、清洁,发生破伤风感染概率极低。但对于被生锈金属刺伤、动物咬伤等深部污染伤口,或免疫接种史不明确的儿童,仍建议及时就医评估是否需要补种破伤风疫苗或注射破伤风免疫球蛋白。
破伤风杆菌广泛存在于土壤、灰尘中,通过皮肤破损处侵入人体。儿童活动量大易受伤,特别是农村地区儿童接触土壤机会多。未完成基础免疫或抗体水平不足的儿童,受伤后感染风险显著增加。破伤风发病后病死率高,但可通过规范接种疫苗有效预防。家长应妥善保管预防接种证,定期查看接种记录,若发现漏种应及时补种。受伤后需用流动清水冲洗伤口15分钟,避免用泥土、香灰等污染伤口,及时就医由医生判断是否需要采取预防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