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68次阅读
昏迷病人可能会大小便失禁,也可能因病情不同而出现尿潴留或排便困难。昏迷状态下患者无法自主控制排泄功能,具体表现与神经系统损伤程度、基础疾病等因素相关。
昏迷病人因大脑皮层功能抑制或脑干损伤,常出现排尿反射弧失控,导致无意识排尿。此时膀胱充盈后无法感知尿意,括约肌松弛引发失禁,多见于脑外伤、脑出血等急性损伤。部分患者因脊髓休克期或下尿路梗阻,反而表现为膀胱过度充盈但无法排出尿液,需通过导尿管引流。肠道功能同样受自主神经紊乱影响,肛门括约肌张力降低时会出现大便失禁,而肠蠕动减弱或脊髓损伤时可能引发便秘甚至肠梗阻。
某些特殊昏迷类型如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昏迷,可能因高血糖导致渗透性利尿而多尿;肝性脑病患者则因代谢紊乱易出现稀便。深度昏迷伴脑疝形成时,下丘脑功能严重受损可能引发神经源性膀胱与肠道麻痹,需通过肛管排气或灌肠处理排泄问题。
昏迷病人的排泄护理需定期检查尿垫湿度,每2-4小时翻身时观察排泄情况。尿失禁者应留置导尿管并每日消毒尿道口,大便失禁需及时清洁肛周皮肤预防压疮。记录24小时出入量,发现尿液颜色异常或排便形态改变时需联系医生。长期昏迷患者建议使用透气性好的成人纸尿裤,避免使用塑料材质防漏垫加重皮肤浸渍。
新旧脑梗在磁共振成像上的区分主要依据病灶的信号特征、弥散加权成像表现以及临床表现。急性脑梗在DWI上呈高信号,ADC图呈低信号;亚急性期T2WI和FLAIR高信号持续,DWI信号可能减弱;慢性期表现为软化灶伴周围胶质增生。
急性脑梗发病24小时内,弥散加权成像可显示细胞毒性水肿导致的水分子弥散受限,呈现明显高信号,对应ADC值降低。病灶区域T1WI呈稍低信号,T2WI和FLAIR序列呈高信号,增强扫描可能出现脑膜强化。此时患者多伴有突发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如偏瘫、言语障碍等。亚急性期通常为发病后1-4周,DWI信号强度逐渐降低,ADC值开始回升,但T2WI高信号持续存在,病灶周围可见血管源性水肿。慢性期超过4周的梗死灶在T1WI上呈明显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脑组织发生萎缩形成软化灶,FLAIR序列可见周围环绕的胶质增生带,此时DWI信号完全恢复正常。
对于多发性脑梗死的鉴别,需结合各病灶的信号特点判断分期。新发梗死灶在DWI序列的高信号具有特异性,而陈旧性梗死灶在DWI无异常信号。同时需要注意特殊类型脑梗死的表现,如分水岭梗死多位于大脑前中动脉或中后动脉交界区,腔隙性梗死常见于基底节区。在临床实践中还需排除其他可能混淆的疾病,如多发性硬化、脑肿瘤等,这些疾病在MRI上各有特征性表现。
脑梗死的准确分期对治疗决策和预后评估至关重要。建议出现神经系统症状时及时进行MRI检查,由神经科医生结合影像学特征与临床表现综合判断。日常生活中需控制高血压、糖尿病等危险因素,保持规律作息和适度运动,定期进行脑血管健康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