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46次阅读
肺水肿在DR(数字化X线摄影)中主要表现为肺纹理增粗、肺门影增大、肺野透亮度降低、Kerley B线及蝶翼状阴影等特征。肺水肿通常由心源性或非心源性因素引起,需结合临床病史和其他检查综合判断。
DR检查中,肺水肿的早期征象为肺纹理增粗和肺门影增浓,血管周围间隙因液体渗出呈现模糊影。随着病情进展,可见双侧肺野中内带对称分布的斑片状模糊影,典型者呈蝶翼状分布,提示肺泡性肺水肿。间质性肺水肿特征性表现为Kerley B线,即肋膈角区长约1-2厘米的水平线状影,系小叶间隔水肿增厚。严重者可出现胸腔积液,表现为肋膈角变钝或消失。心源性肺水肿常伴心影增大、上肺血管增粗等心脏异常表现,而非心源性肺水肿(如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则可能保持相对正常的心影形态。
建议出现呼吸困难、咳粉红色泡沫痰等症状时及时就医,完善血气分析、心脏超声等检查。日常需控制钠盐摄入,避免剧烈运动,心功能不全者需严格遵医嘱用药并监测体重变化。
肺腺癌一般不会直接转成鳞癌,但可能同时存在或先后发生。肺腺癌和鳞癌是肺癌的不同病理类型,两者细胞特征和生长方式存在差异,通常不会相互转化。
肺腺癌起源于支气管黏膜的腺体细胞,多见于肺外周,生长相对缓慢,早期可能无明显症状。鳞癌则起源于支气管上皮的鳞状细胞,多位于中央气道,与吸烟关系密切。两种癌症的基因突变谱和分子特征不同,肺腺癌常见EGFR、ALK等驱动基因突变,鳞癌则更多涉及TP53、CDKN2A等基因改变。临床观察发现,肺腺癌患者在疾病进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病理类型变化,但多为腺癌内部亚型转化,如从贴壁型转为实性型,而非转为鳞癌。混合型肺癌可能同时包含腺癌和鳞癌成分,但属于独立病理类型,并非转化结果。
极少数情况下,长期接受靶向治疗的肺腺癌患者可能出现鳞癌特征,但本质是肿瘤异质性导致的不同克隆增殖,或活检取样误差造成的误判。组织学转化需要重新活检确认,单纯依据影像学无法判定。若患者同时具有腺癌和鳞癌成分,通常按主要成分分类治疗。两种类型对化疗和免疫治疗的反应存在差异,准确分型对治疗方案选择至关重要。
建议肺癌患者定期随访复查,通过病理活检明确肿瘤类型变化。避免吸烟和二手烟暴露,保持均衡饮食和适度运动有助于增强免疫力。出现咳嗽加重、咯血、胸痛等症状时需及时就医,医生会根据最新病理结果调整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