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感染科 > 传染科

登革热打了点滴身上痒

| 1人回答 | 48次阅读

问题描述:
登革热打了点滴身上痒

全部回答
1条回答

叶奎
叶奎 天津市第四中心医院 副主任医师
如果在接受登革热的治疗过程中,出现了皮肤瘙痒的情况,这可能与药物过敏、蚊虫叮咬或其他皮肤问题有关。为了安全和健康,患者应尽快就医,并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适当的治疗和调整。
1、药物过敏:有些人可能对治疗登革热时使用的药物成分过敏,这会导致皮肤瘙痒,甚至可能伴随皮肤红肿或皮疹。如果怀疑是药物过敏,应立即停止使用该药物,并在医生的指导下选择替代药物。药物过敏并不罕见,及时识别和处理可以避免更严重的反应。
2、蚊虫叮咬:在治疗期间,如果患者被蚊虫叮咬,也可能引起皮肤瘙痒、红肿和疼痛。蚊虫叮咬常常被忽视,但对于正在接受治疗的人来说,这可能加重不适感。可以在医生的建议下使用花露水或风油精等外用药物来缓解症状,或者通过冰敷来减轻不适。
3、湿疹:对于有湿疹病史的患者,皮肤瘙痒可能是由于皮肤屏障受损所致,这可能会加剧现有的症状。患者可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炉甘石洗剂或氧化锌软膏等药物来缓解症状。同时,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勤洗澡,保持皮肤清洁和干燥,也是管理湿疹的重要措施。
除了上述原因,荨麻疹和接触性皮炎也可能导致皮肤瘙痒。如果瘙痒症状严重或持续,建议患者尽快到医院进行全面检查和治疗。及时的医疗干预可以确保病情得到有效控制,并减少不必要的并发症。记住,健康问题不容忽视,尤其是在身体已经承受其他疾病的情况下。

其它精选问题

推荐 哺乳期慢性乳腺炎怎么治疗效果好

哺乳期慢性乳腺炎可通过热敷按摩、抗生素治疗、中药调理、穿刺引流、手术切开引流等方式改善。哺乳期慢性乳腺炎通常由乳汁淤积、细菌感染、乳头皲裂、免疫力下降、导管阻塞等原因引起。

1、热敷按摩

哺乳期慢性乳腺炎早期可通过热敷配合轻柔按摩缓解症状。热敷温度控制在40-45摄氏度,每次15-20分钟,每日重复进行3-4次。按摩时从乳房外围向乳头方向推揉,力度适中避免加重炎症。热敷按摩有助于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加速炎症消退,同时帮助淤积乳汁排出。哺乳后应及时排空乳房,避免乳汁滞留。

2、抗生素治疗

哺乳期慢性乳腺炎若出现发热、局部红肿热痛等细菌感染症状,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抗生素。常用药物包括头孢呋辛酯片、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片、克林霉素磷酸酯注射液等。抗生素治疗期间应完成整个疗程,避免自行停药导致病情反复。用药期间可继续哺乳,但需观察婴儿是否出现腹泻等不良反应。若症状加重或持续3天无改善,应及时复诊调整治疗方案。

3、中药调理

哺乳期慢性乳腺炎可配合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散结功效的中药辅助治疗。常用方剂包括蒲公英、金银花、连翘等组成的汤剂,或如意金黄散等外敷药物。中药治疗需在中医师指导下进行,避免自行用药影响乳汁质量。服药期间应观察婴儿哺乳情况,如出现拒奶、腹泻等症状应暂停用药并咨询医生。中药调理通常需持续1-2周才能见效。

4、穿刺引流

哺乳期慢性乳腺炎形成脓肿时需进行穿刺引流。在超声引导下用细针抽取脓液,可避免手术创伤。穿刺后需加压包扎,并继续使用抗生素控制感染。治疗期间应暂停患侧哺乳,但需定期用吸奶器排空乳汁保持泌乳功能。穿刺引流后3-5天需复查超声,确认脓肿完全消退后方可恢复哺乳。该方法适用于脓肿直径小于3厘米的病例。

5、手术切开引流

哺乳期慢性乳腺炎脓肿较大或穿刺引流效果不佳时需手术切开引流。手术在局部麻醉下进行,切开脓肿腔充分引流脓液,术后需每日换药。手术创伤可能影响部分乳腺导管功能,导致患侧泌乳量减少。术后应继续使用抗生素5-7天,伤口愈合后逐步恢复哺乳。手术切口通常选择乳晕边缘以减少瘢痕,术后6个月内需注意切口护理。

哺乳期慢性乳腺炎患者日常应注意保持乳头清洁,哺乳前后用温水清洗。选择合适哺乳姿势避免乳头损伤,哺乳间隔期可涂抹羊脂膏保护乳头。饮食宜清淡富含优质蛋白,适量增加饮水促进代谢。避免穿过紧内衣压迫乳房,睡眠时尽量平卧减少患侧受压。保持规律哺乳频率,必要时使用吸奶器辅助排空乳汁。出现乳房硬块、疼痛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避免延误治疗导致病情加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