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感染科 > 传染科

登革出血热与重型登革热

| 1人回答 | 53次阅读

问题描述:
登革出血热与重型登革热

全部回答
1条回答

姚伟
姚伟 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 副主任医师
登革出血热和重型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的两种不同的疾病,尽管它们有一些相似的症状,但在临床表现、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法上存在显著差异。登革出血热通常表现为发热、皮疹和淋巴结肿大,严重时可能导致休克和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而重型登革热除了这些症状外,还可能出现意识障碍、昏迷和呼吸衰竭等更严重的表现。
1、临床表现差异:登革出血热的患者通常以发热、皮疹、淋巴结肿大为主,严重时可能发展为休克或DIC。重型登革热患者则可能出现更严重的症状,如意识障碍、昏迷和呼吸衰竭。这些症状的差异使得重型登革热更为危险,需要更加紧急的医疗干预。
2、发病机制:登革出血热主要通过蚊虫叮咬传播,是一种急性传染病。重型登革热同样由登革病毒引起,但通常与血液传播有关。这意味着在流行区域,预防蚊虫叮咬是关键,而在医疗环境中,防止血液传播也非常重要。
3、治疗方法:对于登革出血热,如果病情较轻,通常不需要特殊治疗,只需卧床休息即可。但在病情严重的情况下,可能需要使用抗病毒药物,如利巴韦林。重型登革热则需要更为复杂的治疗,包括在医生指导下使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如醋酸泼尼松片,甚至可能需要人血白蛋白等药物进行输注治疗。
在日常生活中,预防登革热的关键在于做好个人卫生和防护措施,尤其是在登革热流行的季节和地区,尽量避免去人群密集的地方,减少感染风险。无论是登革出血热还是重型登革热,早期识别和及时治疗都是降低疾病严重性的重要措施。记得保持警惕,及时就医是明智之选。

其它精选问题

推荐 静脉曲张手术三个月了腿酸

静脉曲张手术后三个月出现腿酸可能是术后恢复期的正常现象,也可能与静脉功能未完全恢复或术后并发症有关。建议及时复查下肢静脉超声,明确是否存在深静脉血栓、隐神经损伤或静脉回流障碍等问题。

术后早期腿酸常见于肌肉适应性改变或局部血液循环重建过程中。手术剥离曲张静脉后,下肢血液需重新分配至深静脉系统,这一过程可能伴随短暂性酸胀感。弹力袜加压治疗不足、术后活动量骤增或长期维持固定姿势,均可能加重肌肉代谢产物堆积。部分患者因术中隐神经分支受牵拉,会出现小腿内侧皮肤感觉异常,表现为酸麻或刺痛,通常3-6个月可逐渐缓解。

若腿酸持续加重或伴随肿胀、皮肤变色,需警惕深静脉血栓形成或静脉功能不全复发。血栓形成多与术后抗凝治疗不充分、血液高凝状态有关,可通过D-二聚体检测和血管造影确诊。静脉功能不全复发可能因手术结扎不彻底或新生侧支循环形成,表现为站立时酸胀感明显,平卧后减轻。极少数患者可能因淋巴管损伤导致淋巴回流障碍,出现渐进性下肢沉重感。

术后应坚持穿戴医用二级压力弹力袜6个月以上,避免长时间站立或久坐,每1小时活动踝关节促进血液回流。睡眠时垫高下肢15-20厘米,日常可进行游泳、骑自行车等低冲击运动。若确诊深静脉血栓需遵医嘱使用利伐沙班片、低分子肝素钙注射液等抗凝药物,合并炎症时可短期服用迈之灵片改善静脉张力。术后3个月、6个月需复查超声评估静脉功能,出现皮肤溃疡或静脉性跛行应及时血管外科干预。

相关阅读精选

点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