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51次阅读
青光眼多见于40岁以上中老年人、有家族遗传史者、高度近视患者、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者以及糖尿病患者等群体。青光眼是一种以视神经萎缩和视野缺损为特征的不可逆性致盲眼病,早期筛查和干预对预防视力丧失至关重要。
1、中老年人
40岁以上人群青光眼发病率随年龄增长显著上升,这与房水循环功能退化、前房角结构变化有关。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在该群体中更为常见,表现为眼压渐进性升高,早期可通过眼底检查发现视杯扩大。建议每年进行眼压测量和眼底筛查,确诊后需长期使用布林佐胺滴眼液、拉坦前列素滴眼液等药物控制眼压。
2、家族遗传史者
有青光眼直系亲属的人群患病概率较常人高数倍,尤其涉及MYOC、OPTN等基因突变时。这类患者可能在年轻时即出现眼压异常,常见正常眼压性青光眼类型。基因检测联合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有助于早期发现,必要时需采用选择性激光小梁成形术干预。
3、高度近视患者
600度以上高度近视者因眼球轴延长导致视神经纤维层变薄,对眼压损伤更敏感。这类人群易发生开角型青光眼,且容易漏诊。需每半年进行24小时眼压监测,控制近视进展的同时可使用卡替洛尔滴眼液联合前列腺素类药物进行防治。
4、糖皮质激素使用者
长期局部或全身应用泼尼松等糖皮质激素会阻碍房水排出,诱发继发性青光眼。表现为用药数周后眼压急剧升高,需立即停用激素并改用醋酸环戊酮滴眼液。对顽固性病例可能需实施小梁切除术,术后仍需定期监测眼压变化。
5、糖尿病患者
糖尿病微血管病变会导致新生血管性青光眼,这是最难控制的青光眼类型之一。患者除典型青光眼症状外,虹膜表面可见异常血管增生。治疗需控制血糖基础上,采用抗VEGF药物联合引流阀植入术,必要时需进行睫状体冷冻治疗。
建议高危人群每半年进行专业眼科检查,包括眼压测量、视野检查和视神经评估。日常生活中应避免长时间低头、一次性大量摄入液体等可能升高眼压的行为,保持适度有氧运动有助于改善眼内微循环。若出现虹视、头痛眼胀等疑似症状,须立即就医排查。确诊患者需严格遵医嘱用药,不可自行调整治疗方案,定期复查视功能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