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外科 > 肝胆外科

胆汁的产生与排出途径有哪些?

| 1人回答 | 52次阅读

问题描述:
胆汁的产生与排出途径有哪些?

全部回答
1条回答

陈国栋
陈国栋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副主任医师

胆汁由肝细胞持续分泌,经胆管系统贮存于胆囊并最终排入十二指肠,主要途径包括肝内合成、胆囊浓缩和Oddi括约肌调控。

1、肝内生成:

肝细胞以胆固醇为原料每日分泌500-1000毫升胆汁,初级胆汁含胆盐、胆红素、胆固醇等成分。胆小管将胆汁汇入左右肝管,再经肝总管输送至胆囊管。

2、胆囊贮存:

胆囊通过吸收水分和电解质将胆汁浓缩5-10倍,容积约40-70毫升。进食高脂食物时胆囊收缩素刺激胆囊壁平滑肌收缩,使浓缩胆汁排入胆总管。

3、胆管运输:

肝总管与胆囊管汇合形成胆总管,长约7-9厘米,管径6-8毫米。胆总管下端与胰管共同开口于十二指肠大乳头,输送胆汁至肠道参与脂质消化。

4、Oddi括约肌:

位于胆总管末端的环形肌群,空腹时保持收缩状态防止肠液反流。进食后受胆囊收缩素和迷走神经调节而松弛,允许胆汁以脉冲式释放进入十二指肠。

5、肠肝循环:

约95%胆盐在回肠末端被重吸收,经门静脉返回肝脏重新利用。每日5-10%胆盐随粪便排出,由肝脏合成补充维持胆汁酸池稳定。

保持规律进食节奏有助于胆汁周期性排放,建议每日三餐定时且包含适量优质脂肪如深海鱼、坚果等。避免长期空腹或暴饮暴食可减少胆汁淤积风险,适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能促进内脏血液循环。出现持续性右上腹痛、陶土样大便等异常症状时需及时就医排查胆道系统疾病。

其它精选问题

推荐 胆囊切除后有什么影响

胆囊切除后可能对身体产生一定影响,常见表现包括消化不良、腹泻、脂肪吸收不良等。胆囊切除后,胆汁直接进入肠道,缺乏储存和浓缩功能,可能导致脂肪消化能力下降,进而引发相关症状。 1、消化不良:胆囊切除后,胆汁无法在进食时集中释放,可能导致脂肪类食物消化不完全,出现腹胀、嗳气等症状。建议少量多餐,避免高脂饮食,适当补充消化酶如胰酶片。 2、腹泻:胆汁持续进入肠道可能刺激肠蠕动加快,导致腹泻。可尝试低脂饮食,增加膳食纤维摄入,如燕麦、糙米等,必要时使用止泻药物如蒙脱石散。 3、脂肪吸收不良:缺乏浓缩胆汁可能影响脂肪吸收,导致脂溶性维生素缺乏。建议补充维生素A、D、E、K,选择中链脂肪酸作为脂肪来源,如椰子油。 4、胆管结石:胆囊切除后,胆管内压力增加,可能形成胆管结石。需定期复查,必要时进行内镜取石术或胆管探查术。 5、反流性胃炎:胆汁持续进入肠道可能反流至胃部,刺激胃黏膜。建议避免饱餐,餐后保持直立位,必要时使用胃黏膜保护剂如铝碳酸镁。 胆囊切除后需注意饮食调理,避免高脂、高胆固醇食物,增加膳食纤维摄入,少量多餐。适当进行有氧运动如散步、游泳,促进消化功能恢复。定期复查肝功能、胆管情况,及时发现并处理并发症。

相关阅读精选

点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