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35次阅读
腹泻不治疗可能导致脱水、电解质紊乱、营养不良,严重时可引发休克或器官损伤。腹泻通常由感染、食物不耐受、肠道疾病等因素引起,长期不干预可能加重原发病。
腹泻时肠道水分和电解质大量流失,未及时补液可能引发口渴、尿量减少、皮肤弹性下降等脱水症状。儿童及老年人更容易因脱水出现意识模糊或血压下降。电解质失衡会诱发肌肉痉挛、心律失常,血钾过低可导致肠麻痹。慢性腹泻不干预会造成维生素A、D、E、K及锌等营养素吸收障碍,儿童可能出现生长发育迟缓。感染性腹泻未规范治疗可能使病原体扩散,如沙门氏菌感染可继发败血症,艰难梭菌感染可能诱发中毒性巨结肠。炎症性肠病等基础疾病患者若忽视腹泻症状,可能加速肠黏膜损伤进程。
建议腹泻期间少量多次饮用淡盐水或口服补液盐,避免高糖饮料加重渗透性腹泻。饮食选择低脂低渣的米粥、面条等,暂停乳制品摄入。若出现发热、血便、持续呕吐或24小时内腹泻超过10次,须立即就医。慢性腹泻患者需完善肠镜或粪便检测明确病因,避免自行长期服用止泻药掩盖病情。
肠粘连患者可能摸到硬结,但并非所有患者都会出现这一症状。肠粘连通常由腹部手术、炎症或创伤引起,硬结触感可能与局部组织纤维化或肠管扭曲有关。
腹部手术后形成的肠粘连可能因瘢痕组织增生而在体表触及硬结,这类硬结多位于手术切口附近,触诊时质地较韧且边界不清。炎症性肠病如克罗恩病导致的肠粘连,可能伴随肠壁增厚或脓肿形成,触诊时可发现固定压痛的包块。部分患者因肠管粘连成角或扭转,可能触及异常肠袢形成的条索状硬结,这类情况常伴随阵发性腹痛或肠梗阻症状。
无明显硬结的肠粘连患者仍可能出现慢性腹痛、腹胀或消化功能紊乱。部分轻度粘连仅通过影像学检查发现,体表触诊无异常。儿童患者因腹壁较薄可能更易触及粘连硬结,但家长需注意强行按压可能加重肠管损伤。长期存在的硬结若伴随体重下降或便血,需警惕肿瘤性病变可能。
建议肠粘连患者避免剧烈运动或腹部按摩,饮食上选择低渣易消化的食物以减少肠管负担。若新发硬结伴随呕吐、排便停止等肠梗阻表现,或硬结短期内迅速增大,应及时就医进行CT或超声检查。日常可通过热敷缓解粘连引起的隐痛,但须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康复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