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67次阅读
龋齿程度在牙片上主要通过龋坏范围、深度、邻近组织受累情况及是否累及牙髓进行判断,牙片可显示浅龋、中龋、深龋及继发龋等不同程度病变。
1、浅龋:牙釉质表层出现点状或斑片状低密度影,未达牙本质,临床表现为牙齿表面白垩色斑块或粗糙感,可通过涂氟或树脂充填治疗。
2、中龋:龋坏突破釉质进入牙本质浅层,牙片显示透射区达牙本质1/3,伴有冷热刺激敏感,需去除腐质后使用玻璃离子或复合树脂修复。
3、深龋:透射影接近牙髓腔但未穿透,牙片显示牙本质深层大面积低密度影,伴明显冷热痛,需垫底后充填,近髓处可选用氢氧化钙间接盖髓。
4、继发龋:充填体边缘出现新月形透射影,提示修复体边缘微渗漏导致再龋坏,需去除原充填物及腐败组织后重新修复,严重者需行嵌体或全冠修复。
建议每6-12个月进行口腔检查,发现龋齿及时干预,日常使用含氟牙膏配合牙线清洁邻面,减少高糖饮食摄入以降低龋病发生风险。
牙疼消炎可遵医嘱使用头孢氨苄、头孢克洛、头孢呋辛酯等头孢类抗生素,具体需根据感染类型及个体情况选择。
1、头孢氨苄:适用于轻度牙周炎或牙龈炎引起的细菌感染,常见剂型包括胶囊、片剂、颗粒剂。
2、头孢克洛:针对中重度口腔感染如牙槽脓肿,剂型涵盖分散片、胶囊、干混悬剂。
3、头孢呋辛酯:用于复杂口腔感染或合并其他部位细菌感染,剂型多为片剂、胶囊。
4、头孢丙烯:对耐药菌株引起的牙源性感染可能有效,常见剂型包括片剂、颗粒剂。
需注意头孢类药物可能引起过敏反应,用药前应明确过敏史,并严格遵循医生指导完成疗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