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内科 > 普通内科

小孩老反反复复发烧是怎么回事

| 1人回答 | 32次阅读

问题描述:
小孩老反反复复发烧是怎么回事

全部回答
1条回答

周小凤
周小凤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副主任医师

小孩反复发烧可能与病毒感染、细菌感染、免疫系统异常、环境因素、慢性疾病等原因有关,可通过物理降温、药物治疗、调整饮食、改善环境、定期复查等方式缓解。建议家长密切观察孩子体温变化,及时就医明确病因。

1、病毒感染

儿童反复发烧最常见的原因是病毒感染,如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等。病毒感染引起的发热通常持续3-5天,可能伴随咳嗽、流涕等症状。家长可给孩子服用磷酸奥司他韦颗粒、利巴韦林颗粒等抗病毒药物,同时配合温水擦浴等物理降温措施。病毒感染具有自限性,多数情况下1周左右可自行缓解。

2、细菌感染

细菌性感染如中耳炎、扁桃体炎、尿路感染等也会导致反复发热。这类发热往往体温较高,可能超过39℃,需要使用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干混悬剂、头孢克洛干混悬剂等抗生素治疗。细菌感染引起的发热若未及时控制,可能发展为严重并发症,家长发现孩子持续高热时应及时就医。

3、免疫系统异常

部分儿童因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或存在免疫功能紊乱,容易出现反复低热。这类情况可能伴随反复呼吸道感染、淋巴结肿大等症状。家长需注意加强孩子营养,适当补充维生素AD滴剂等免疫调节剂,必要时需进行免疫功能检查。

4、环境因素

环境温度过高、穿衣过多、房间通风不良等都可能引起孩子体温调节异常,表现为反复低热。家长应保持室内温度在24-26℃,避免给孩子穿盖过多,定期开窗通风。这种发热一般不会超过38℃,去除环境因素后体温可恢复正常。

5、慢性疾病

某些慢性疾病如川崎病、幼年特发性关节炎、结核病等也会导致长期反复发热。这类发热往往持续时间长,可能伴随皮疹、关节肿痛等特殊表现。家长需带孩子进行血常规、C反应蛋白、胸片等检查,确诊后可能需要长期使用阿司匹林肠溶片等药物治疗。

家长应注意记录孩子发热的时间、温度变化及伴随症状,发热期间让孩子多饮水,保持清淡饮食,适当食用米粥、面条等易消化食物。体温超过38.5℃时可使用对乙酰氨基酚口服混悬液等退热药,但24小时内使用不超过4次。若发热持续3天以上或出现精神萎靡、抽搐等症状,应立即就医。平时应保证孩子充足睡眠,适当进行户外活动,增强抵抗力。

其它精选问题

推荐 低渗性脱水早期易出现循环衰竭症状的原因

低渗性脱水早期易出现循环衰竭症状可能与血容量减少、血浆渗透压降低、电解质紊乱、心脏功能受损、血管调节异常等因素有关。血容量减少导致有效循环血量不足,血浆渗透压降低使水分向细胞内转移,电解质紊乱影响心脏电生理活动,心脏功能受损降低泵血能力,血管调节异常使外周阻力下降。 1、血容量减少:低渗性脱水时,体液丢失以低渗液为主,血容量显著减少,导致有效循环血量不足。此时,心脏前负荷下降,心输出量减少,血压下降,容易出现循环衰竭症状。治疗上需及时补充等渗液体,如生理盐水或平衡盐溶液,以恢复血容量。 2、血浆渗透压降低:低渗性脱水时,血浆渗透压降低,水分向细胞内转移,进一步加重血容量不足。血浆渗透压降低还会影响组织细胞的正常功能,加重循环衰竭症状。治疗上需补充高渗液体,如3%氯化钠溶液,以提高血浆渗透压。 3、电解质紊乱:低渗性脱水常伴有钠离子丢失,导致低钠血症。低钠血症可影响心脏电生理活动,引起心律失常,降低心脏泵血功能,加重循环衰竭症状。治疗上需补充含钠液体,如林格氏液,以纠正电解质紊乱。 4、心脏功能受损:低渗性脱水导致血容量减少和电解质紊乱,直接影响心脏功能。心脏前负荷下降,心肌收缩力减弱,心输出量减少,血压下降,容易出现循环衰竭症状。治疗上需使用强心药物,如多巴胺或去甲肾上腺素,以增强心肌收缩力。 5、血管调节异常:低渗性脱水时,血容量减少和血浆渗透压降低可导致血管调节异常,外周阻力下降,血压下降,容易出现循环衰竭症状。治疗上需使用血管活性药物,如间羟胺或去氧肾上腺素,以提高外周阻力。 低渗性脱水早期易出现循环衰竭症状,日常生活中应注意及时补充水分和电解质,避免长时间高温环境或剧烈运动导致体液丢失。饮食上可适当增加盐分摄入,如食用咸菜、酱油等。运动时注意适时补充运动饮料,以维持电解质平衡。如出现头晕、乏力、心悸等症状,应及时就医,避免病情加重。

相关阅读精选

点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