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内科 > 普通内科

尿道炎做什么检查

| 1人回答 | 82次阅读

问题描述:
尿道炎做什么检查

全部回答
1条回答

李青
李青 北京安贞医院 主任医师

尿道炎通常需进行尿常规、尿培养、尿道分泌物检查、泌尿系统超声、尿道镜检查等检查。尿道炎可能与细菌感染、尿道损伤、免疫力低下等因素有关,建议及时就医明确病因。

1、尿常规

尿常规是尿道炎的基础检查项目,通过分析尿液中的白细胞、红细胞、亚硝酸盐等指标,判断是否存在泌尿系统感染。尿道炎患者的尿液中可能出现白细胞计数升高、尿潜血阳性等异常表现。尿常规检查操作简便,可快速筛查炎症反应。

2、尿培养

尿培养能明确致病菌种类,对指导抗生素选择具有重要意义。采集清洁中段尿样本进行细菌培养,若每毫升尿液中细菌数超过10万CFU可确诊尿路感染。常见致病菌包括大肠埃希菌、变形杆菌等。尿培养结果需结合药敏试验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3、尿道分泌物检查

尿道分泌物涂片镜检可快速发现淋球菌、衣原体等性传播病原体。通过革兰染色观察白细胞内双球菌可初步诊断淋菌性尿道炎。核酸扩增检测技术能提高衣原体、支原体的检出率。该检查对明确非特异性尿道炎的病因具有重要价值。

4、泌尿系统超声

泌尿系统超声可评估肾脏、膀胱等器官结构,排除结石、肿瘤等并发症。尿道炎反复发作时,超声能发现膀胱残余尿量增多、肾盂积水等异常。对于复杂性尿路感染患者,超声检查有助于判断是否存在泌尿系统解剖异常。

5、尿道镜检查

尿道镜检查可直接观察尿道黏膜病变,适用于顽固性尿道炎或血尿患者。镜下可见尿道黏膜充血水肿、分泌物附着等炎症表现。该检查能发现尿道狭窄、息肉等器质性病变,必要时可同时进行活检或治疗操作。

确诊尿道炎后应保持每日饮水2000毫升以上,避免憋尿及过度劳累。选择宽松棉质内裤,注意会阴部清洁。治疗期间禁止饮酒及辛辣饮食,性生活需使用安全防护措施。若出现发热、腰痛等症状需警惕上尿路感染,应及时复诊调整治疗方案。

其它精选问题

推荐 低渗性脱水早期易出现循环衰竭症状的原因

低渗性脱水早期易出现循环衰竭症状可能与血容量减少、血浆渗透压降低、电解质紊乱、心脏功能受损、血管调节异常等因素有关。血容量减少导致有效循环血量不足,血浆渗透压降低使水分向细胞内转移,电解质紊乱影响心脏电生理活动,心脏功能受损降低泵血能力,血管调节异常使外周阻力下降。 1、血容量减少:低渗性脱水时,体液丢失以低渗液为主,血容量显著减少,导致有效循环血量不足。此时,心脏前负荷下降,心输出量减少,血压下降,容易出现循环衰竭症状。治疗上需及时补充等渗液体,如生理盐水或平衡盐溶液,以恢复血容量。 2、血浆渗透压降低:低渗性脱水时,血浆渗透压降低,水分向细胞内转移,进一步加重血容量不足。血浆渗透压降低还会影响组织细胞的正常功能,加重循环衰竭症状。治疗上需补充高渗液体,如3%氯化钠溶液,以提高血浆渗透压。 3、电解质紊乱:低渗性脱水常伴有钠离子丢失,导致低钠血症。低钠血症可影响心脏电生理活动,引起心律失常,降低心脏泵血功能,加重循环衰竭症状。治疗上需补充含钠液体,如林格氏液,以纠正电解质紊乱。 4、心脏功能受损:低渗性脱水导致血容量减少和电解质紊乱,直接影响心脏功能。心脏前负荷下降,心肌收缩力减弱,心输出量减少,血压下降,容易出现循环衰竭症状。治疗上需使用强心药物,如多巴胺或去甲肾上腺素,以增强心肌收缩力。 5、血管调节异常:低渗性脱水时,血容量减少和血浆渗透压降低可导致血管调节异常,外周阻力下降,血压下降,容易出现循环衰竭症状。治疗上需使用血管活性药物,如间羟胺或去氧肾上腺素,以提高外周阻力。 低渗性脱水早期易出现循环衰竭症状,日常生活中应注意及时补充水分和电解质,避免长时间高温环境或剧烈运动导致体液丢失。饮食上可适当增加盐分摄入,如食用咸菜、酱油等。运动时注意适时补充运动饮料,以维持电解质平衡。如出现头晕、乏力、心悸等症状,应及时就医,避免病情加重。

相关阅读精选

点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