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内科 > 心血管内科

心房扑动与心房颤动有什么危害

| 1人回答 | 74次阅读

问题描述:
心房扑动与心房颤动有什么危害

全部回答
1条回答

倪新海
倪新海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 主任医师

心房扑动与心房颤动可能导致血栓栓塞、心力衰竭等严重并发症。心房扑动主要表现为心房规律性快速收缩,心房颤动则是心房无规律颤动,两者均可影响心脏泵血功能。

1、血栓栓塞

心房扑动与心房颤动时心房收缩异常,血液易在心房内淤滞形成血栓。血栓脱落可能随血流进入脑部导致脑栓塞,表现为突发偏瘫、失语等症状;也可能栓塞其他器官如肠系膜动脉引起腹痛,或栓塞肢体动脉导致肢体缺血。抗凝治疗常用华法林钠片、达比加群酯胶囊、利伐沙班片等药物,需定期监测凝血功能。

2、心力衰竭

持续快速的心室率会导致心肌耗氧量增加,长期可能引起心脏扩大和收缩功能下降。患者可能出现活动后气促、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下肢水肿等症状。治疗需控制心室率,常用药物包括地高辛片、美托洛尔缓释片,严重者需考虑射频消融术或起搏器植入。

3、心肌缺血

快速心室率会增加心肌氧耗,可能诱发或加重冠心病患者的心肌缺血。典型表现为胸痛、胸闷,尤其在活动时加重。治疗需改善冠状动脉供血,常用硝酸异山梨酯片、单硝酸异山梨酯缓释片等药物,必要时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4、心动过速性心肌病

长期未控制的心房扑动或心房颤动可能导致心脏结构改变,心室扩大伴收缩功能减退。早期表现为轻度乏力,后期可出现端坐呼吸、肝淤血等表现。除控制心律外,需使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如培哚普利片、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如缬沙坦胶囊等药物改善心室重构。

5、猝死风险

少数情况下心房扑动可能突然转变为心室颤动,导致心脏骤停。高危因素包括既往室性心律失常史、严重结构性心脏病等。预防措施包括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同时需纠正电解质紊乱,避免使用延长QT间期的药物如索他洛尔片。

确诊心房扑动或心房颤动后应定期心内科随访,监测心电图和心脏超声变化。日常需限制咖啡因和酒精摄入,保持规律作息,避免剧烈运动和情绪激动。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者需严格控制相关指标,超重患者建议渐进式减重。出现心悸加重、晕厥或胸痛持续不缓解时须立即就医。

其它精选问题

推荐 低压105mmHg严重吗

低压105mmHg属于高血压范畴,通常需要及时干预。高血压可能由遗传、肥胖、高盐饮食、缺乏运动、长期压力等因素引起,通常表现为头晕、头痛、心悸、视力模糊等症状。治疗方法包括生活方式调整和药物治疗,具体干预措施需根据个体情况制定。 1、遗传因素:家族中有高血压病史的人群患病风险较高。建议定期监测血压,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低盐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等,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降压药物。 2、肥胖问题:体重超标会增加心脏负担,导致血压升高。通过控制饮食、增加运动量、减少高热量食物摄入等方式减轻体重,有助于降低血压。建议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 3、高盐饮食:摄入过多盐分会导致体内水分潴留,增加血管压力。建议每日盐摄入量控制在5克以下,避免食用腌制食品、加工食品和高盐调味品,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 4、缺乏运动:长期缺乏运动会导致心血管功能下降,血压升高。建议每天进行30分钟以上的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游泳、骑自行车等,有助于改善血液循环,降低血压。 5、长期压力:精神压力过大会导致交感神经兴奋,血压升高。通过放松训练、冥想、瑜伽等方式缓解压力,保持心理平衡,必要时寻求心理咨询帮助,有助于控制血压。 高血压患者需注重饮食调理,建议采用低盐、低脂、高纤维的饮食模式,多吃富含钾、镁、钙的食物,如香蕉、菠菜、牛奶等。适量运动有助于改善心血管健康,建议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同时,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定期监测血压,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药物治疗。

相关阅读精选

点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