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70次阅读
发烧38度一般可以服用退烧药,但需结合具体症状和医生建议决定。退烧药适用于体温超过38.5度或伴有明显不适的情况,若体温为38度但无其他严重症状,可优先选择物理降温。
体温38度属于低热范畴,若患者精神状态良好、无头痛或肌肉酸痛等明显不适,可通过多饮水、温水擦浴、减少衣物等物理方式缓解。此时过早使用退烧药可能掩盖病情发展,影响对原发疾病的判断。儿童或老年人需特别注意观察是否出现嗜睡、拒食等异常表现,孕妇应避免自行用药。
当体温持续超过38度并伴随寒战、乏力、意识模糊等症状时,需及时服用退烧药干预。对乙酰氨基酚片、布洛芬缓释胶囊、洛索洛芬钠片等药物可选择性使用,但需严格遵循说明书或医嘱。慢性肝病患者禁用对乙酰氨基酚,消化道溃疡患者慎用布洛芬。退烧药使用间隔应大于4小时,24小时内不超过4次,避免与其他含相同成分的感冒药叠加服用。
发热期间需保持每日2000毫升以上饮水量,选择米粥、果蔬汁等易消化食物。体温反复超过3天或出现皮疹、抽搐等症状应立即就医。退烧药仅对症处理,明确感染源后需针对病因使用抗生素或抗病毒药物。居家可监测体温变化记录,避免过度包裹或酒精擦浴等错误降温方式。
木耳中毒通常由不当泡发或食用变质木耳引起,可能与微生物污染、毒素积累等因素有关,可通过催吐、补液等方式缓解。木耳中毒常见于食用长时间泡发的变质木耳,或误食含有米酵菌酸的毒木耳。
1. 微生物污染
泡发时间超过8小时的木耳容易滋生椰毒假单胞菌,该菌产生的米酵菌酸耐高温且毒性强。中毒后可能出现恶心呕吐、黄疸等症状,需立即就医洗胃并静脉注射葡萄糖溶液,可遵医嘱使用注射用还原型谷胱甘肽、注射用硫普罗宁等药物保护肝脏。
2. 储存不当变质
潮湿环境中储存的木耳可能霉变产生黄曲霉毒素,表现为腹痛腹泻伴随肝区疼痛。发现霉斑的木耳应丢弃,轻度中毒可服用蒙脱石散止泻,严重时需用注射用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进行解毒治疗。
3. 农药残留超标
种植过程中违规使用有机磷农药可能导致残留,食用后出现瞳孔缩小、多汗等神经中毒症状。需用碘解磷定注射液拮抗,配合阿托品注射液缓解症状,同时进行血液灌流清除毒素。
4. 个体过敏反应
部分人群对木耳中的蛋白成分过敏,食用后可能出现皮肤瘙痒、喉头水肿等表现。可口服氯雷他定片抗过敏,严重时需肌注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日常应避免再次接触过敏原。
5. 误食毒蕈冒充
野外采摘可能混淆毒鹅膏菌等剧毒菌类,误食后6-24小时出现肝肾衰竭。需立即注射青霉素钠抑制毒素,配合血液透析治疗,早期可使用注射用青霉素钾延缓病情进展。
预防木耳中毒需严格控制泡发时间,冷藏环境下不超过4小时,泡发后出现黏腻感或异味立即丢弃。食用新鲜木耳前充分焯水,避免凉拌生食。出现头晕乏力等不适时及时饮用温盐水催吐,保留剩余食物样本供检测,中毒后72小时内密切监测肝肾功能指标。日常选择干燥无霉斑的优质木耳,烹饪前观察颜色质地变化,有婴幼儿或老人的家庭建议选择工厂化生产的无菌鲜木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