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47次阅读
蛔虫感染可通过注意饮食卫生、加强个人防护、定期驱虫、改善环境卫生、避免接触污染源等方式预防。蛔虫病主要由摄入被虫卵污染的食物或水源引起,表现为腹痛、营养不良等症状。
1、饮食卫生
生食蔬菜水果前需用流动清水彻底清洗,建议浸泡10-15分钟后再冲洗。肉类、水产类食物应充分加热至中心温度超过70摄氏度。避免饮用未经煮沸的天然水源,外出就餐选择卫生条件达标的餐饮场所。处理生熟食物的刀具和砧板要分开使用,防止交叉污染。
2、个人防护
饭前便后要用肥皂和流动水洗手至少20秒,特别是指缝和指甲缝的清洁。儿童玩耍后、接触土壤或宠物后应及时洗手。修剪指甲保持短而干净,纠正吸吮手指的习惯。在农田、花园等可能接触土壤的场所作业时,建议穿戴手套和胶鞋。
3、定期驱虫
流行地区居民可每半年服用一次驱虫药物,常用驱蛔虫药物包括阿苯达唑片、甲苯咪唑片、双羟萘酸噻嘧啶颗粒等。集体生活的儿童、农民等高危人群应建立定期驱虫计划。驱虫药物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避免自行用药导致不良反应。
4、环境改善
农村地区应建设无害化卫生厕所,粪便需经发酵处理后再用作肥料。及时清理禽畜粪便,防止虫卵通过动物传播。生活垃圾要密闭存放并定期清运,消灭苍蝇等病媒生物。保持室内通风干燥,定期用消毒剂擦拭地面和家具表面。
5、避免接触
不要赤脚在可能被粪便污染的土壤上行走,儿童玩耍区域应铺设清洁地垫。避免在污水沟、垃圾堆等高风险区域活动。接触过污染物的衣物要单独清洗并用开水烫洗。家养宠物需定期驱虫,清理宠物粪便时要戴手套。
预防蛔虫感染需要建立长期卫生习惯,家庭成员应共同参与防护。日常饮食中可适量增加大蒜、南瓜子等具有辅助驱虫作用的食物。出现反复腹痛、消瘦、肛门瘙痒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进行粪便检查。流行地区学校、托幼机构可开展集体驱虫和健康教育活动,通过多维度干预降低感染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