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65次阅读
圆锥角膜是一种以角膜中央或旁中央变薄、前凸为特征的进行性眼病,属于非炎症性角膜病变,主要表现为视力下降、不规则散光及角膜形态异常。
1、病因机制
圆锥角膜的发病与遗传因素、胶原代谢异常、氧化应激损伤等因素相关。约10%患者有家族史,可能与VSX1、SOD1等基因突变有关。病理表现为角膜基质层变薄,胶原纤维排列紊乱,导致角膜机械强度下降。
2、临床表现
早期表现为近视和散光快速进展,框架眼镜矫正效果差。进展期出现单眼复视、眩光、视物变形等症状。裂隙灯检查可见角膜锥形突起,晚期可能出现急性水肿导致角膜基质层破裂。
3、诊断方法
角膜地形图是核心诊断工具,可显示角膜下方陡峭、不对称领结形图案。角膜厚度测量显示最薄点厚度小于500微米。眼前节OCT能清晰显示角膜基质变薄和锥体突起的三维结构。
4、保守治疗
早期可选用硬性透气性角膜接触镜矫正视力,联合角膜交联术延缓进展。角膜交联术通过核黄素紫外线照射增加角膜胶原交联,提升角膜生物力学稳定性。需定期复查角膜地形图监测进展。
5、手术治疗
晚期患者需行深板层角膜移植或穿透性角膜移植。新型治疗包括角膜基质环植入术、跨上皮交联术等。术后需长期使用环孢素滴眼液预防排斥反应,禁用糖皮质激素以避免角膜融解。
圆锥角膜患者应避免揉眼等机械刺激,每3-6个月复查角膜地形图。日常佩戴防护眼镜减少紫外线暴露,控制过敏性结膜炎以防加重角膜损伤。营养方面可补充维生素B2和维生素C,但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出现突发视力下降、眼痛需立即就诊排除急性水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