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31次阅读
食物中毒引起胃痛可通过催吐、补液、调整饮食、药物治疗、就医处理等方式缓解。食物中毒通常由细菌感染、毒素污染、病毒侵袭、化学物质刺激、过敏反应等原因引起。
1、催吐
进食后短时间内出现胃痛且意识清醒时,可尝试用手指刺激舌根催吐,减少毒素吸收。催吐适用于误食明确有毒物质的情况,如发芽马铃薯、霉变食物等。但腐蚀性毒物中毒或昏迷患者禁止催吐,避免造成二次伤害。呕吐后需用温水反复漱口,保护食管黏膜。
2、补液
呕吐腹泻会导致体液大量流失,需及时补充口服补液盐或淡盐水,每次饮用50-100毫升,分多次摄入。可自制补液水,每500毫升温开水加入1.75克食盐和10克白糖。避免一次性大量饮水刺激胃肠,加重胃痛症状。出现尿量减少、口唇干裂等脱水表现时需加强补液。
3、调整饮食
症状缓解后24小时内选择米汤、藕粉等流质食物,逐步过渡到稀粥、烂面条等半流质。避免食用乳制品、高纤维蔬菜、辛辣食物等加重胃肠负担的饮食。烹调方式以蒸煮为主,保证食物充分加热杀菌。恢复期可适量补充含益生菌的酸奶,帮助重建肠道菌群平衡。
4、药物治疗
细菌性食物中毒可遵医嘱使用盐酸小檗碱片、蒙脱石散、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等药物。盐酸小檗碱片能抑制肠道致病菌生长,蒙脱石散可吸附毒素保护肠黏膜,益生菌制剂有助于恢复肠道微生态。病毒性胃肠炎以对症治疗为主,发热时可使用对乙酰氨基酚片退热。
5、就医处理
出现持续剧烈腹痛、血便、高热不退、意识模糊等症状时需立即就医。医生可能根据病情进行洗胃、导泻、静脉补液等处理,严重感染者需使用注射用头孢曲松钠等抗生素。保留可疑食物样本或呕吐物送检,有助于明确病原体类型。
食物中毒恢复期应保持清淡饮食2-3天,逐渐增加食物种类。注意观察大便性状和排尿情况,出现反复呕吐或腹泻加重需复诊。日常注意食物储存安全,生熟分开处理,肉类蛋类彻底煮熟,隔夜饭菜充分加热后食用。外出就餐选择卫生条件良好的餐厅,避免进食生冷海鲜等高风险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