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43次阅读
产后出血需进行血常规、凝血功能、超声检查、宫腔探查及血红蛋白检测等检查。产后出血可能与子宫收缩乏力、胎盘残留、产道损伤等因素有关,需及时明确病因并干预。
1、血常规
通过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及红细胞压积等指标评估失血程度。急性出血早期血红蛋白可能未明显下降,需结合临床表现动态监测。失血严重时可能出现白细胞反应性升高,提示感染风险。
2、凝血功能
包括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及纤维蛋白原检测。产后大出血可能导致凝血因子消耗,引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纤维蛋白原低于2g/L需警惕凝血功能障碍。
3、超声检查
经腹或经阴道超声可观察宫腔内有无胎盘胎膜残留、子宫切口血肿及宫腔积血。彩色多普勒能评估子宫动脉血流情况,判断子宫收缩状态。超声检查无创快捷,是首选影像学手段。
4、宫腔探查
在消毒条件下徒手探查宫腔,直接触诊子宫收缩情况及宫腔残留物。可同时进行宫腔积血清除,刺激子宫收缩。操作需严格无菌,避免感染。
5、血红蛋白检测
动态监测血红蛋白变化,评估贫血程度及输血指征。血红蛋白短期内下降超过20g/L或低于70g/L需紧急处理。产后24-48小时需重复检测,警惕延迟性出血。
产后出血产妇应保持会阴清洁,遵医嘱使用缩宫素等药物促进子宫复旧。饮食宜补充高铁高蛋白食物如瘦肉、动物肝脏,避免生冷刺激。注意观察恶露量及颜色变化,出现头晕心悸等贫血症状需立即复诊。产后6周内禁止盆浴及性生活,定期复查超声评估子宫恢复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