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小儿佝偻病通常不会遗传,主要与维生素D缺乏或钙磷代谢异常有关。佝偻病的发生主要有营养摄入不足、日照不足、胃肠吸收障碍、肝肾疾病、药物影响等因素。
1. 营养摄入不足
婴幼儿长期母乳喂养未补充维生素D,或辅食添加不合理导致钙磷摄入不足,可能引发佝偻病。家长需定期监测儿童生长发育曲线,及时添加富含维生素D的辅食如蛋黄、强化米粉,并遵医嘱补充维生素D滴剂。
2. 日照不足
皮肤通过紫外线照射合成维生素D是重要来源。若儿童长期处于室内、过度防晒或居住高纬度地区,可能导致维生素D合成不足。建议家长每日带儿童进行15-30分钟户外活动,暴露面部和四肢皮肤。
3. 胃肠吸收障碍
慢性腹泻、乳糜泻等消化系统疾病会影响维生素D和钙的吸收。此类患儿可能伴随腹胀、排便异常等症状,需使用蒙脱石散、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等药物治疗原发病,同时静脉补充维生素D制剂。
4. 肝肾疾病
严重肝脏疾病会影响维生素D的羟化过程,肾功能不全可能导致钙磷代谢紊乱。这类患儿往往伴有黄疸、水肿等表现,需治疗原发病并使用骨化三醇软胶囊、碳酸钙D3颗粒等药物调节代谢。
5. 药物影响
长期使用苯妥英钠片、糖皮质激素等药物可能干扰维生素D代谢。若患儿因癫痫等疾病需长期服药,家长应定期检测血钙磷水平,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增加维生素AD胶丸的补充剂量。
预防佝偻病需保证每日400-800IU维生素D摄入,6月龄后逐步添加含钙丰富的辅食。早产儿、低体重儿等高风险群体应加强监测,出现多汗、夜惊、方颅等早期症状时及时就医。哺乳期母亲也需注意自身维生素D补充,避免通过母乳影响婴儿营养状态。日常护理中应避免过早让婴儿站立或行走,防止骨骼变形加重。
中日友好医院
怀疑宝宝有佝偻病需检查血清25-羟维生素D水平、血钙、血磷、碱性磷酸酶及骨骼X线。佝偻病主要由维生素D缺乏引起,表现为骨骼发育异常、囟门闭合延迟等,需结合实验室与影像学结果综合诊断。
1、血清25-羟维生素D
血清25-羟维生素D是评估维生素D营养状况的金标准,水平低于30nmol/L提示缺乏。该指标直接反映宝宝体内维生素D储备情况,若结果异常需结合其他检查进一步确认。家长需注意,采血前无须空腹,但应避免近期大剂量补充维生素D干扰结果。
2、血钙与血磷
血钙和血磷水平可反映骨骼矿化状态。佝偻病患儿血钙正常或偏低,血磷常明显降低。检查需抽取静脉血,家长应安抚宝宝配合操作。若结果异常,可能伴随肌肉无力、手足搐搦等症状,需警惕低钙血症风险。
3、碱性磷酸酶
碱性磷酸酶是成骨细胞活跃的标志物,佝偻病患儿该酶活性显著升高。检测需空腹采血,数值超过同龄参考范围上限1.5倍有诊断意义。家长需关注宝宝是否减退、易激惹等非特异性表现,及时与医生沟通结果。
4、骨骼X线检查
手腕或膝关节X线可显示典型佝偻病改变,如骨骺端增宽、杯口样变形。检查无创但需保持体位固定,家长需配合技师安抚宝宝。影像学结果结合实验室数据可明确疾病分期,指导治疗决策。
5、甲状旁腺激素
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是佝偻病常见并发症,PTH检测有助于鉴别营养性与遗传性佝偻病。抽血检查需与钙磷同步进行,结果异常可能提示需调整治疗方案。家长应记录宝宝日常饮食及日照情况供医生参考。
确诊佝偻病后,家长需保证宝宝每日摄入400-800IU维生素D,增加安全日照时间,定期复查指标。哺乳期母亲应补充足量维生素D,辅食添加后选择强化维生素D食品。避免盲目补钙,所有治疗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同时监测身高、头围等发育指标,预防骨骼畸形。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小儿佝偻病建议挂儿科或儿童保健科,可能与维生素D缺乏、钙磷代谢异常、遗传因素、日照不足、慢性疾病等因素有关。
儿科是诊治小儿佝偻病的首选科室,医生会通过体格检查发现方颅、肋骨串珠等特征性表现,结合血钙、血磷、碱性磷酸酶等实验室检查明确诊断。对于轻度病例,可能建议增加日照时间并补充维生素D滴剂或碳酸钙颗粒;若合并骨骼畸形,可能转诊至小儿骨科评估是否需要矫形支具。
儿童保健科侧重生长发育监测,适合早期筛查和预防性干预。医生会评估喂养史、生长曲线及神经精神症状如夜惊多汗,对高危婴儿可能建议预防性服用维生素AD胶丸,并指导正确添加含钙辅食如奶酪、豆腐。该科室还可提供日光浴时间和强度的具体建议。
日常需保证每日400-800单位维生素D摄入,母乳喂养婴儿应尽早开始补充。增加户外活动时间但避免暴晒,选择上午10点前或下午4点后阳光柔和时段。定期监测头围、前囟闭合情况,若出现O型腿、X型腿等骨骼改变或牙齿萌出延迟,应及时复诊。注意保持膳食均衡,适量摄入鱼类、蛋黄等富含维生素D的食物。
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