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友好医院
生物制剂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效果通常较好,能有效缓解关节炎症、延缓骨质破坏。生物制剂主要包括肿瘤坏死因子抑制剂、白细胞介素抑制剂、B细胞靶向药物、T细胞共刺激调节剂、Janus激酶抑制剂等类型,需根据患者个体情况选择。
肿瘤坏死因子抑制剂如阿达木单抗注射液、依那西普注射液等,通过阻断促炎因子减轻关节肿胀和疼痛。适用于中重度活动性类风湿性关节炎,可能伴随晨僵、关节畸形等症状。使用前需筛查结核等感染风险,常见不良反应包括注射部位反应、上呼吸道感染。
白细胞介素抑制剂如托珠单抗注射液、司库奇尤单抗注射液,针对IL-6或IL-17等细胞因子发挥作用。对传统抗风湿药无效的患者具有显著疗效,可能改善关节外症状如葡萄膜炎。需监测肝功能异常和中性粒细胞减少等副作用。
B细胞靶向药物如利妥昔单抗注射液,通过耗竭B细胞调控免疫反应。适用于抗瓜氨酸化蛋白抗体阳性患者,可能伴随类风湿结节、肺间质病变。治疗前需进行乙型肝炎病毒筛查,输注反应和感染风险需重点关注。
T细胞共刺激调节剂如阿巴西普注射液,抑制T细胞过度活化。对合并肺纤维化患者可能更具优势,常见症状包括关节活动受限、疲劳。需警惕慢性阻塞性肺病加重风险,用药期间避免活疫苗接种。
Janus激酶抑制剂如托法替布片、巴瑞替尼片,通过阻断细胞内信号通路发挥作用。口服给药便利性高,可能改善贫血等全身症状。需注意血栓形成和血脂异常风险,老年患者用药需谨慎评估心血管状况。
生物制剂治疗期间需定期监测血常规、肝肾功能及感染指标,避免接种活疫苗。联合甲氨蝶呤可增强疗效,日常应注意关节保暖和适度低强度运动。出现持续发热或咳嗽等症状应及时就医,饮食上增加富含维生素D和钙质的食物如乳制品、深海鱼,减少高嘌呤食物摄入以降低并发症风险。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咽部赘生物通常指咽喉部异常增生的组织,可能是良性息肉、乳头状瘤、囊肿或恶性肿瘤等病变。常见类型有咽部息肉、乳头状瘤、会厌囊肿、扁桃体角化症、喉癌等,具体性质需通过病理检查确诊。
1、咽部息肉
咽部息肉是黏膜慢性炎症刺激导致的良性增生,多发生于声带边缘或喉室带。长期用声过度、吸烟或胃酸反流可能诱发,表现为声音嘶哑、咽部异物感。确诊需喉镜检查,较小息肉可通过嗓音休息改善,较大者需手术切除,常用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术。
2、乳头状瘤
咽部乳头状瘤与人乳头瘤病毒感染相关,呈菜花状突起,好发于悬雍垂或扁桃体。可能出现咽痒、咳嗽症状,具有复发倾向。治疗采用激光切除术联合干扰素局部注射,儿童患者需警惕喉乳头状瘤病导致的呼吸困难。
3、会厌囊肿
会厌囊肿多因黏液腺管阻塞形成,内含黏稠液体。囊肿增大可能引起吞咽梗阻感或呼吸不畅,喉镜检查可见半透明囊性肿物。无症状小囊肿可观察,影响功能时需行喉显微外科手术摘除,术后需禁声休养。
4、扁桃体角化症
扁桃体角化症是上皮过度角化形成的白色赘生物,与慢性炎症或维生素缺乏有关。患者常主诉咽干、口臭,触诊质地坚硬。一般无须特殊治疗,症状明显者可局部涂抹维生素A软膏,合并感染时需使用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片抗炎。
5、喉癌
喉癌属于恶性赘生物,与长期吸烟饮酒密切相关。典型症状包括进行性声嘶、痰中带血,晚期可能出现颈部淋巴结转移。确诊依赖活检病理,早期可采取放射治疗或喉部分切除术,晚期需联合化疗。术后需定期复查喉镜监测复发。
发现咽部赘生物应及时就诊耳鼻喉科,避免用力咳嗽或自行抠抓。日常需戒烟限酒,保持口腔清洁,用嗓过度者可配合雾化吸入缓解黏膜水肿。术后患者应遵循流质饮食过渡原则,定期复查喉镜观察创面愈合情况,出现出血、发热等症状需立即返院处理。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
红皮型银屑病患者在病情稳定期通常可以打生物针,急性发作期或伴有严重感染时需暂缓。红皮型银屑病是一种全身皮肤弥漫性潮红、脱屑的严重银屑病亚型,生物制剂如肿瘤坏死因子抑制剂、白细胞介素抑制剂等可通过调节免疫反应缓解症状。
病情稳定期使用生物制剂有助于控制皮肤炎症反应,减轻红斑、脱屑等症状。生物制剂需在医生评估后使用,治疗前需完善结核筛查、肝炎病毒检测等排除潜在感染风险。治疗期间需定期监测血常规、肝肾功能等指标,观察有无注射部位反应或感染迹象。
急性发作期皮肤屏障功能严重受损,此时注射可能增加感染风险。合并活动性结核、败血症等感染性疾病时禁用生物制剂。部分患者可能出现流感样症状、头痛等不良反应,需及时与医生沟通调整治疗方案。
红皮型银屑病患者日常需避免搔抓皮肤,沐浴水温不超过40摄氏度,选择无刺激保湿剂如凡士林。饮食避免辛辣刺激食物,保持规律作息。治疗期间严格遵医嘱用药,不可自行增减生物制剂剂量或频次。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
银屑病使用生物制剂一般需要3-5针可见初步效果,具体见效针数因药物种类、个体差异及病情严重程度而异。
生物制剂通过靶向抑制免疫异常反应改善银屑病症状。常见药物如司库奇尤单抗注射液需每1-2周注射一次,通常3-4针后红斑鳞屑可减轻;阿达木单抗注射液每2周注射一次,多数患者4-5针后皮损面积缩小。早期见效表现为瘙痒缓解、鳞屑变薄,随着疗程推进,皮损消退率逐渐提高。治疗期间需定期评估疗效,部分患者可能需要调整注射间隔或联合其他治疗方式。
使用生物制剂期间应避免接种活疫苗,注射部位可能出现红肿或疼痛等反应。建议治疗前筛查结核、乙肝等感染风险,用药期间定期监测肝肾功能。保持皮肤清洁保湿,避免搔抓刺激皮损,穿着宽松棉质衣物减少摩擦。饮食需均衡营养,限制高糖高脂食物摄入,适度运动有助于改善免疫调节。若出现发热、持续乏力等不适,应及时联系医生调整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