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立医院
田螺的肉通常可以食用,但肠子不建议食用。田螺的肉质富含蛋白质和微量元素,而肠子可能含有泥沙、寄生虫或细菌等有害物质。
田螺的肌肉组织是主要可食用部分,含有优质蛋白、钙、铁等营养素,经过高温烹饪后可安全食用。螺肉质地紧实,适合爆炒、炖煮等烹饪方式,能保留其鲜味和营养。螺肉中的锌元素有助于增强免疫力,铁元素可帮助预防贫血,但需注意部分人群可能对螺肉过敏。
田螺内脏中的肠子容易富集水中的重金属和寄生虫卵,即使高温处理也可能存在安全隐患。肠管内容物包含未完全消化的藻类和有机碎屑,可能携带霍乱弧菌、肝吸虫等病原体。食用前应彻底清除内脏团,包括消化腺和生殖腺,仅保留足部肌肉。处理时可用清水浸泡并滴加食用油促进吐沙,烹饪时需保证100摄氏度以上持续加热。
建议选择鲜活田螺,外壳完整无破损,放入清水中能迅速闭合厣片。烹饪前用刷子清洗外壳,剪去尾部并去除内脏,用盐水浸泡后流水冲洗。脾胃虚寒者应少食,避免与寒性食物同食。如食用后出现腹痛、腹泻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
肠息肉良性与恶性的区别主要在于组织学特征、生长方式和癌变风险。良性息肉多为腺瘤性息肉或炎性息肉,生长缓慢且边界清晰;恶性息肉通常指已癌变的腺瘤,具有浸润性生长、细胞异型性高等特征。
1、组织学差异
良性息肉以管状腺瘤最常见,细胞排列规则,核分裂象少见。恶性息肉可见腺体结构紊乱,细胞核深染且大小不一,病理检查可见间质浸润。例如绒毛状腺瘤恶变概率明显高于管状腺瘤。
2、生长特征
良性息肉多呈球形或带蒂生长,表面光滑,直径常小于2厘米。恶性息肉基底宽大,表面易溃烂出血,直径超过2厘米时癌变风险显著增加。部分恶性息肉会向肠壁深层浸润生长。
3、癌变风险
良性息肉癌变概率与病理类型相关,管状腺瘤约5%,绒毛状腺瘤可达40%。恶性息肉已存在局部或远处转移可能,需通过肠镜活检明确分期。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几乎100%会恶变。
4、临床症状
良性息肉多无症状,偶见便血或腹泻。恶性息肉常伴持续性便血、排便习惯改变、腹痛及体重下降。进展期可能出现肠梗阻或转移灶症状。
5、处理方式
良性息肉可通过肠镜下切除,术后定期随访。恶性息肉需根据分期选择内镜下黏膜剥离术、肠段切除术或放化疗。病理确诊为恶性者需评估淋巴结转移情况。
建议40岁以上人群定期进行肠镜检查,发现息肉应及时切除并送病理检查。日常需保持高纤维饮食,限制红肉摄入,戒烟限酒。有家族史者应提前至30岁开始筛查,术后患者需严格遵医嘱复查肠镜。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肠子痛老想拉大便可能与肠易激综合征、急性胃肠炎、肠道感染、肠梗阻、溃疡性结肠炎等因素有关。建议及时就医检查,明确病因后遵医嘱治疗。
1、肠易激综合征
肠易激综合征属于功能性胃肠病,可能与内脏高敏感性、胃肠动力异常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腹痛、腹胀、排便习惯改变。患者可遵医嘱使用匹维溴铵片、复方谷氨酰胺肠溶胶囊、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等药物调节肠道功能。日常需避免摄入辛辣刺激食物,保持规律作息。
2、急性胃肠炎
急性胃肠炎多由病毒或细菌感染引起,常见症状包括腹痛、腹泻、恶心呕吐。发病可能与进食不洁食物有关。治疗可选用蒙脱石散、诺氟沙星胶囊、口服补液盐散等药物。患者需注意补充水分,暂时禁食油腻食物。
3、肠道感染
细菌性痢疾等肠道感染会导致腹痛伴里急后重感,可能出现发热、黏液脓血便。治疗需根据病原体选择盐酸小檗碱片、左氧氟沙星片等抗菌药物。患者应做好隔离措施,避免传染他人。
4、肠梗阻
肠梗阻表现为阵发性绞痛、腹胀、停止排气排便,严重时可出现呕吐。需通过腹部CT等检查确诊,轻度可尝试禁食、胃肠减压,严重者可能需肠粘连松解术等手术治疗。该病具有急症风险,须立即就医。
5、溃疡性结肠炎
溃疡性结肠炎属于慢性炎症性肠病,典型症状为左下腹痛、黏液脓血便。可遵医嘱使用美沙拉嗪肠溶片、泼尼松片等药物控制炎症。患者需长期随访,避免高纤维饮食刺激肠道。
出现持续腹痛伴排便异常时,建议记录症状特点与饮食情况,就诊时提供给医生参考。日常应注意饮食卫生,避免生冷食物,适量补充益生菌维持肠道菌群平衡。急性发作时可暂时选择低渣饮食,症状加重或出现发热、便血等情况需立即就医。保持规律运动习惯有助于改善肠道蠕动功能,但需避免剧烈运动加重腹痛。
山东省立医院
半夜肠子痉挛可通过热敷腹部、调整体位、适量饮用温水、按摩腹部、遵医嘱使用解痉药物等方式缓解。肠痉挛通常由胃肠功能紊乱、饮食不当、受凉、肠道炎症、肠梗阻等原因引起。
使用温热毛巾或热水袋敷于脐周,温度控制在40-50摄氏度,持续15-20分钟。热力能帮助松弛肠道平滑肌,缓解痉挛性疼痛。操作时需避免烫伤皮肤,尤其糖尿病患者及感觉障碍者需谨慎。若热敷后疼痛未缓解或加重,应立即停止。
采取蜷缩侧卧位可减轻腹腔压力,推荐左侧卧以促进气体排出。可在膝盖下方垫软枕保持体位舒适,避免平躺加重腹胀。缓慢深呼吸配合体位调整,有助于副交感神经兴奋,抑制肠道过度收缩。
小口饮用38-40摄氏度温水200-300毫升,水温过高可能刺激肠道。水中可加入少量生姜汁或陈皮,但避免含糖饮料。温热液体能促进肠道血液循环,但饮用量不宜过多,防止胃部过度充盈引发呕吐。
沿结肠走向顺时针环形按摩,从右下腹开始经脐周至左下腹,力度以不引起疼痛为宜。按摩前可涂抹薄荷醇软膏增强效果,每次持续5-10分钟。肠梗阻患者及术后患者禁止按摩,妊娠期妇女需避开子宫区域。
颠茄片可直接松弛肠道平滑肌,适用于功能性肠痉挛;匹维溴铵片可选择性作用于消化道钙通道;山莨菪碱注射液用于急性剧烈痉挛。药物需严格遵医嘱使用,青光眼、前列腺增生患者禁用抗胆碱能药物,用药后出现口干、视物模糊需及时就诊。
日常需保持规律饮食,避免暴饮暴食及冷热交替进食,减少豆类、洋葱等产气食物摄入。注意腹部保暖,运动后及时擦干汗液。反复发作或伴随发热、血便、持续呕吐时,应及时进行肠镜或腹部CT检查排除器质性疾病。建立排便日记记录发作诱因,必要时进行肠道菌群检测调节微生态平衡。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疝气不是肠子掉到阴囊里,而是腹腔内脏器通过腹壁薄弱处突出形成的包块。腹股沟疝可能出现阴囊肿胀,但并非肠子直接掉入阴囊。疝气主要由腹壁强度降低、腹内压增高等因素引起,常见类型有腹股沟疝、股疝、脐疝等。
腹股沟疝是疝气中最常见的类型,男性发病率较高,可能与腹股沟区解剖结构薄弱有关。当腹腔内压力突然升高时,部分肠管或网膜可能从腹股沟管突出,形成可复性包块。站立或咳嗽时包块明显,平卧后可能自行回纳。若包块无法回纳并伴有疼痛,需警惕嵌顿疝风险。股疝多见于中老年女性,疝囊通过股管向大腿根部突出,容易发生嵌顿。脐疝常见于婴幼儿,因脐环未完全闭合导致,多数可随年龄增长自愈。切口疝发生于腹部手术后,与切口愈合不良相关,表现为切口处膨出包块。
疝气初期可能仅表现为局部柔软包块,随着病情进展可能出现坠胀感或钝痛。长期存在的疝气可能因内容物反复突出导致疝囊颈粘连,增加嵌顿概率。嵌顿疝属于急症,突出脏器血供受阻可能导致坏死,需立即就医处理。巨大疝可能影响消化功能,导致腹胀、便秘等症状。部分患者可能因疝内容物压迫精索血管,引发睾丸萎缩等并发症。
发现可疑疝气表现应及时就诊普外科或疝外科,通过体格检查结合超声等影像学检查明确诊断。婴幼儿脐疝可观察等待,多数无须特殊处理。成人疝气通常需要手术修补薄弱腹壁,目前常用无张力疝修补术或腹腔镜疝修补术。术后应控制咳嗽、便秘等腹压增高因素,三个月内避免重体力劳动。日常需保持适度运动增强腹肌力量,肥胖者应减重,慢性咳嗽或前列腺增生患者需积极治疗原发病。
山东省立医院
肠子有病通常需要做肠镜、粪便检查、腹部超声、CT检查、血液检查等检查。肠道疾病可能与饮食不当、感染、炎症、肿瘤等因素有关,建议及时就医,根据医生建议选择合适的检查方式。
肠镜是诊断肠道疾病的重要方法,可以直接观察肠道黏膜的变化。肠镜能够发现肠道炎症、溃疡、息肉、肿瘤等病变,还可以进行活检以明确病变性质。肠镜检查前需要清洁肠道,检查过程中可能会有轻微不适。肠镜检查适用于长期腹痛、腹泻、便血等症状的患者。
粪便检查是一种无创的检查方法,可以检测粪便中的潜血、寄生虫、细菌等。粪便潜血试验有助于发现消化道出血,粪便培养可以明确感染的病原体。粪便检查适用于腹泻、便秘、腹痛等症状的患者,检查前无须特殊准备,取样方便快捷。
腹部超声通过超声波成像观察肠道及周围器官的情况。腹部超声可以检测肠道壁厚度、肠系膜淋巴结肿大、腹腔积液等异常。腹部超声适用于腹痛、腹胀、消化不良等症状的患者,检查无辐射且无创,但肠道气体可能影响检查效果。
CT检查能够提供肠道的横断面图像,有助于发现肠道肿瘤、炎症、梗阻等病变。CT检查可以评估病变的范围和周围组织受累情况,适用于疑似肠道肿瘤、肠梗阻等疾病的患者。检查前可能需要口服或静脉注射造影剂以增强图像对比度。
血液检查可以评估炎症指标、肿瘤标志物、电解质水平等。血常规可以检测感染或贫血,C反应蛋白和血沉可以反映炎症程度,肿瘤标志物如CEA有助于筛查肠道肿瘤。血液检查适用于各种肠道疾病的辅助诊断,检查前通常无须特殊准备。
肠道疾病患者日常应注意饮食调理,避免辛辣刺激、油腻食物,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蔬菜水果。保持规律作息,适量运动有助于促进肠道蠕动。出现腹痛、腹泻、便血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避免延误病情。检查前应遵医嘱做好准备工作,以确保检查结果的准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