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
心肌炎是否属于大病需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判断,轻度心肌炎通常不属于大病,但重症心肌炎可能危及生命。心肌炎主要有病毒性心肌炎、细菌性心肌炎、自身免疫性心肌炎、药物性心肌炎、中毒性心肌炎等类型。
病毒性心肌炎通常由柯萨奇病毒、流感病毒等引起,患者可能出现胸闷、心悸、乏力等症状。治疗时可遵医嘱使用辅酶Q10片、维生素C注射液、磷酸肌酸钠注射液等药物。病毒性心肌炎多数预后良好,但部分患者可能发展为扩张型心肌病。
细菌性心肌炎多由链球菌、葡萄球菌等感染导致,常伴有发热、胸痛、呼吸困难等表现。治疗需使用抗生素如注射用青霉素钠、注射用头孢曲松钠等,同时可配合使用辅酶Q10胶囊改善心肌代谢。严重者可能出现心源性休克等并发症。
自身免疫性心肌炎与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等疾病相关,患者可能出现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症状。治疗需使用糖皮质激素如醋酸泼尼松片,必要时联合免疫抑制剂如环磷酰胺片。这类心肌炎病程较长,需长期随访。
药物性心肌炎可由某些化疗药物、抗生素等引起,表现为心前区不适、心电图异常等。治疗需立即停用可疑药物,并使用三磷酸腺苷二钠片、注射用磷酸肌酸钠等心肌营养药物。部分患者停药后症状可逐渐缓解。
中毒性心肌炎常见于酒精、重金属等中毒,患者可能出现心悸、气促等症状。治疗需远离毒物,使用二巯丙磺酸钠注射液解毒,配合辅酶Q10胶囊营养心肌。长期酗酒者可能出现不可逆心肌损伤。
心肌炎患者应注意充分休息,避免剧烈运动,饮食宜清淡易消化,限制钠盐摄入。出现胸闷、气短等症状加重时应及时就医,重症心肌炎需住院治疗。恢复期可进行适度有氧运动,但需在医生指导下循序渐进。定期复查心电图、心脏超声等检查评估心脏功能恢复情况。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
左侧膈面抬高通常不属于大病,多数情况下与生理性因素或轻微病变有关,少数可能提示严重疾病。膈面抬高可能由膈神经麻痹、胸腔积液、膈下脓肿等原因引起,需结合影像学检查明确病因。
多数膈面抬高由膈神经功能异常或胸腔压力改变导致。长期咳嗽、妊娠、肥胖等可能使膈肌位置暂时上移,通常无器质性病变。轻度肺部感染、胸膜炎等炎症反应也可能引发局部膈肌运动受限,经抗感染治疗后多可恢复。部分患者与先天性膈肌发育异常有关,但若无呼吸困难等症状可暂不干预。
少数情况下需警惕严重疾病。膈下脓肿可能伴随发热、腹痛,需穿刺引流联合抗生素治疗。肺癌或纵隔肿瘤压迫膈神经会导致持续性抬高,需通过病理检查确诊。创伤性膈疝可能出现胃肠嵌顿,需紧急手术修复。这些情况常伴有明显胸痛、呼吸窘迫等警示症状。
建议出现不明原因呼吸困难或胸痛时及时就诊胸外科。日常避免负重弯腰动作,呼吸训练有助于改善膈肌功能。定期复查胸片监测变化,若伴随体重下降、咯血等症状需完善增强CT检查。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肠易激综合征不属于大病,但可能对生活质量造成长期影响。肠易激综合征是一种功能性胃肠疾病,主要表现为腹痛、腹胀、腹泻或便秘等症状,通常不会导致器质性病变或严重并发症。
肠易激综合征的症状多为反复发作,与饮食、情绪、压力等因素密切相关。腹痛多位于下腹部,排便后可缓解;腹泻型患者大便呈稀水样或糊状,便秘型患者则排便困难、粪便干结。部分患者可能出现黏液便,但无血便或体重下降等警示症状。症状发作时可能影响日常工作与社交,但不会直接危及生命或造成肠道结构损伤。
极少数情况下,肠易激综合征可能伴随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或因长期腹泻导致电解质紊乱。若出现持续发热、夜间腹痛、便血、体重骤降等表现,需警惕炎症性肠病或肿瘤等器质性疾病,此时应及时就医明确诊断。
肠易激综合征患者需注意记录饮食日记,避免摄入辛辣、高脂、乳糖或产气食物。规律作息与适度运动有助于调节胃肠功能,心理疏导可改善症状敏感性。症状加重时可遵医嘱使用匹维溴铵片缓解痉挛,或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调节菌群,但需避免长期依赖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