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
体检发现动脉粥样硬化可通过调整饮食、规律运动、控制危险因素、药物治疗及定期复查等方式干预。动脉粥样硬化通常与血脂异常、高血压、糖尿病、吸烟及遗传因素等有关。
减少饱和脂肪和反式脂肪摄入,如动物油脂、油炸食品等,增加膳食纤维摄入,如燕麦、豆类及新鲜蔬菜水果。限制钠盐摄入有助于控制血压,每日盐摄入量不超过5克。适量补充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食物,如深海鱼类、坚果等,有助于改善血脂水平。
每周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或骑自行车,可分次完成。运动可提升高密度脂蛋白水平,促进血液循环,减轻血管内皮损伤。避免久坐不动,每坐1小时起身活动5分钟。
严格戒烟并避免二手烟暴露,烟草中的有害物质会加速血管内皮损伤。合并高血压或糖尿病者需将血压控制在140/90毫米汞柱以下,空腹血糖维持在7毫摩尔每升以内。肥胖者需通过饮食和运动减轻体重,体质指数建议控制在24以下。
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阿托伐他汀钙片、瑞舒伐他汀钙片等他汀类药物调节血脂。合并高血压者可选用苯磺酸氨氯地平片或缬沙坦胶囊控制血压。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肠溶片可用于预防血栓形成,但需评估出血风险后使用。
每3-6个月复查血脂、血糖及颈动脉超声等指标,评估斑块进展情况。出现胸闷、头晕等新发症状时需及时就医。通过血管造影或CT血管成像可明确血管狭窄程度,必要时由心血管专科医生评估是否需支架植入或搭桥手术。
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需长期保持健康生活方式,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冬季注意保暖,防止血管痉挛诱发心脑血管事件。烹饪时多用蒸煮方式,少用煎炸。保持乐观心态,可通过冥想、深呼吸等方式缓解压力。家属应协助监测血压血糖,督促按时服药并定期随访。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
心脏动脉粥样硬化的症状主要有胸闷胸痛、气短乏力、心悸、头晕目眩、肢体麻木等。心脏动脉粥样硬化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病理基础,可能由血脂异常、高血压、糖尿病、吸烟、肥胖等因素引起。
胸闷胸痛是心脏动脉粥样硬化的典型症状,主要表现为心前区压迫感或绞痛,可能放射至左肩、背部或下颌。症状常在体力活动或情绪激动时诱发,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后可缓解。胸闷胸痛可能与心肌缺血有关,通常由冠状动脉狭窄导致心肌供血不足引起。患者可遵医嘱使用硝酸甘油片、单硝酸异山梨酯缓释片、阿托伐他汀钙片等药物改善症状。
气短乏力表现为活动后呼吸困难、易疲劳,严重时静息状态下也可出现。症状与心脏泵血功能下降、全身组织供氧不足有关,可能由心肌缺血或心力衰竭导致。患者日常应避免剧烈运动,可遵医嘱使用美托洛尔缓释片、呋塞米片、螺内酯片等药物控制病情。
心悸指自觉心跳加快、加重或不规则,可能伴随出汗、焦虑。症状与心肌缺血引发的心律失常有关,常见于冠状动脉严重狭窄患者。心悸发作时可进行深呼吸放松,并遵医嘱使用胺碘酮片、普罗帕酮片、地高辛片等抗心律失常药物。
头晕目眩多由脑供血不足引起,可能伴随视物模糊、站立不稳。心脏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心输出量减少时,会影响脑部血液供应。患者应避免突然起身,可遵医嘱使用阿司匹林肠溶片、氯吡格雷片、瑞舒伐他汀钙片等药物改善血液循环。
肢体麻木常见于四肢远端,表现为感觉减退或刺痛感。症状与全身动脉硬化导致的外周血液循环障碍有关,可能由血脂异常或糖尿病微血管病变加重。患者需控制基础疾病,可遵医嘱使用阿托伐他汀钙片、胰激肽原酶肠溶片、贝前列素钠片等药物改善微循环。
心脏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应保持低盐低脂饮食,每日摄入蔬菜水果不少于500克,限制动物内脏、油炸食品。每周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严格戒烟限酒,控制血压血糖在正常范围。定期监测血脂、心电图等指标,出现症状加重或持续不缓解时需及时就医。遵医嘱长期服用抗血小板、调脂药物,避免擅自调整剂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