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小儿缺铁性贫血可通过调整饮食、补充铁剂、治疗原发病、改善吸收功能、定期监测等方式治疗。小儿缺铁性贫血通常由铁摄入不足、吸收障碍、需求增加、慢性失血、先天储备不足等原因引起。
1、调整饮食
增加富含铁的食物摄入有助于改善缺铁性贫血。动物肝脏、瘦肉、蛋黄等动物性食物含血红素铁,吸收率较高。菠菜、黑木耳等植物性食物含非血红素铁,可与维生素C同食促进吸收。避免与牛奶、浓茶同食影响铁吸收。家长需合理安排儿童膳食结构,保证每日铁元素供给量。
2、补充铁剂
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铁剂是治疗缺铁性贫血的有效方法。常用药物包括右旋糖酐铁口服液、蛋白琥珀酸铁口服溶液、葡萄糖酸亚铁糖浆等。铁剂治疗应持续至血红蛋白恢复正常后继续补充2-3个月。服药期间可能出现黑便、胃肠不适等反应,家长需遵医嘱调整用药方案。
3、治疗原发病
针对引起缺铁的基础疾病进行治疗是关键措施。慢性消化道出血可能与消化道溃疡、肠息肉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反复腹痛、便血等症状。寄生虫感染可引起肠道失血,需进行驱虫治疗。家长发现异常应及时就医,避免长期隐性失血加重贫血。
4、改善吸收功能
纠正胃肠功能紊乱有助于提高铁吸收率。慢性腹泻、乳糜泻等疾病可能导致铁吸收障碍,通常表现为排便异常、营养不良等症状。可配合使用益生菌调节肠道菌群,治疗期间避免高纤维饮食影响铁剂吸收。家长需注意儿童排便情况,发现异常及时就医。
5、定期监测
治疗过程中需要定期复查评估疗效。血红蛋白、血清铁蛋白等指标可反映治疗效果和铁储备情况。轻度贫血1-2个月复查一次,中重度贫血需增加监测频率。家长应记录儿童症状变化,配合医生调整治疗方案,直至各项指标完全恢复正常。
小儿缺铁性贫血治疗期间,家长需保证儿童充足睡眠,适当进行户外活动促进造血功能恢复。饮食注意荤素搭配,增加富含优质蛋白和维生素C的食物摄入。避免剧烈运动加重缺氧症状,治疗过程中出现面色苍白加重、乏力明显等情况应及时复诊。预防方面建议定期进行贫血筛查,婴幼儿及时添加含铁辅食,青春期儿童注意增加铁摄入。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小儿缺铁性贫血的主要原因有遗传因素、饮食结构不合理、生长发育过快、慢性失血、胃肠吸收障碍等。缺铁性贫血是儿童常见营养缺乏性疾病,需及时干预避免影响生长发育。
部分患儿存在铁代谢相关基因突变,如TMPRSS6基因变异可导致铁调素异常升高,抑制肠道铁吸收。这类患儿需定期监测血清铁蛋白,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右旋糖酐铁口服溶液、蛋白琥珀酸铁口服溶液等补铁药物,同时家长需注意观察患儿有无面色苍白等贫血表现。
长期纯母乳喂养未及时添加辅食、挑食偏食导致铁摄入不足是常见诱因。6月龄后需逐步添加强化铁米粉、动物肝脏等富铁食物,搭配维生素C丰富的西蓝花、猕猴桃促进铁吸收。家长应避免让儿童过量饮用牛奶影响铁质吸收。
婴幼儿期和青春期生长速度加快时铁需求激增,血容量扩张导致相对性缺铁。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因先天储铁不足更易发生。建议家长定期监测生长曲线,对高风险儿童可预防性补充小儿碳酸亚铁颗粒。
反复鼻出血、肠道寄生虫感染、消化道溃疡等隐性失血会持续消耗铁储备。如患儿存在黑便、血便等症状,需进行粪便潜血试验。确诊后需治疗原发病,同时配合多糖铁复合物胶囊等药物纠正贫血。
慢性腹泻、乳糜泻、炎症性肠病等可破坏肠粘膜铁吸收功能。这类患儿除补充富马酸亚铁颗粒外,还需治疗基础疾病。家长需注意记录患儿大便性状,避免长期使用抑制胃酸药物影响铁离子转化。
预防小儿缺铁性贫血需保证膳食含铁丰富食物如红肉、动物血制品等,每日摄入量应达到推荐标准。早产儿及青春期儿童建议每半年检测血常规,发现贫血及时在医生指导下规范治疗。日常避免茶叶、咖啡等影响铁吸收的饮品,补铁期间可配合维生素C增强效果,治疗2周后需复查评估疗效。
临汾市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