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小儿气管异物可通过海姆立克急救法、背部叩击法、胸部冲击法、喉镜取出术、气管切开术等方式处理。小儿气管异物通常由误吞玩具零件、坚果类食物、细小物品、金属异物、塑料片等原因引起。
1、海姆立克急救法
适用于1岁以上意识清醒的儿童。施救者从背后环抱患儿腹部,快速向上向内冲击膈肌,利用肺部残留气体形成气流冲出异物。操作时需保持患儿头低臀高位,避免异物滑向深处。该方法对坚果、果冻等软质异物效果较好,但可能造成肋骨骨折等并发症。
2、背部叩击法
适用于1岁以下婴幼儿。将患儿俯卧于前臂,头部低于胸部,用手掌根部在肩胛骨之间快速叩击5次。该方法利用重力作用和震动促使异物松动,对液体类异物如奶汁反流效果显著。操作时需固定患儿下颌防止颈部损伤,避免过度用力导致内脏损伤。
3、胸部冲击法
与背部叩击法交替使用,将患儿仰卧在硬质平面上,用两指在胸骨下半段快速按压5次。该方法通过改变胸腔压力促使异物移动,对卡在气管分叉处的异物可能有效。需注意按压深度为胸廓前后径的三分之一,防止气胸等并发症。
4、喉镜取出术
需由耳鼻喉科医生在手术室实施。通过直接喉镜或纤维支气管镜直视下用异物钳取出,适用于声门以上位置的异物。该方法能精准定位金属纽扣、别针等尖锐异物,但可能引起喉头水肿。术前需禁食4小时,避免呕吐物误吸。
5、气管切开术
作为最后选择,当异物完全阻塞气道且其他方法无效时实施。在环甲膜处建立人工气道维持通气,适用于大型异物嵌顿在气管隆突处。术后需预防切口感染和气管狭窄,可能遗留永久性气管造瘘。该操作需要麻醉科和胸外科团队协作完成。
家长应定期检查玩具是否符合安全标准,避免给3岁以下儿童喂食整粒坚果、果冻等高危食品。进食时保持安静环境,教导儿童充分咀嚼食物。家中常备急救药品如吸入用布地奈德混悬液可缓解气道水肿,但任何疑似气管异物均需立即送医。建议家长学习婴幼儿急救课程,掌握心肺复苏等基本技能,家中尖锐物品应放置在儿童无法触及的位置。
中日友好医院
小儿气管异物三大典型特征包括剧烈呛咳、呼吸困难和面色青紫。气管异物多见于婴幼儿,主要由食物残渣、玩具零件等误入气道引起,需立即就医处理。
异物进入气管时会刺激气道黏膜,引发突发性剧烈呛咳。咳嗽呈阵发性且难以缓解,可能伴随呕吐反射。婴幼儿可能出现双手抓颈的典型动作,咳嗽声音高调带金属音。这种情况需保持患儿头低脚高位,避免异物进一步深入,并尽快送医通过支气管镜取出。
异物阻塞气道会导致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难,表现为呼吸频率加快、鼻翼扇动和锁骨上窝凹陷。严重时出现三凹征,即胸骨上窝、锁骨上窝和肋间隙在吸气时明显凹陷。患儿可能出现烦躁不安或嗜睡,血氧饱和度可能下降至危险水平,需立即进行海姆立克急救法并呼叫急救。
气道完全阻塞时会引起严重缺氧,导致口唇、甲床和面部皮肤出现青紫色。患儿可能出现意识模糊、肌张力下降等窒息表现。这种情况属于急危重症,须立即采用背部叩击法或胸部冲击法急救,同时联系急救中心。即使异物排出后仍需就医检查,防止残留碎片引发肺炎或肺不张。
预防小儿气管异物需注意:避免给3岁以下儿童喂食坚果、果冻等高风险食物;玩具零件直径需大于3厘米;进食时保持安静环境,避免跑跳嬉闹。家长应学习婴幼儿急救技能,定期检查玩具完整性,家中常备急救药品如氨溴索口服溶液、乙酰半胱氨酸颗粒等化痰药物,但须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发现可疑异物吸入时,即使症状缓解也需就医进行胸部X线或CT检查。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小孩气管异物三大典型特征是剧烈咳嗽、呼吸困难和面色青紫。气管异物是儿童常见的急症之一,多因误吸小玩具、坚果等物品导致,需立即就医处理。
1、剧烈咳嗽
气管受异物刺激会引发反射性呛咳,表现为突发性、持续性干咳或呛咳不止。咳嗽是机体试图排出异物的保护性反应,常见于异物刚进入气管时。若异物卡在声门或主支气管,咳嗽可能伴随喉鸣音或喘息声。家长发现儿童进食或玩耍时突然呛咳,应警惕异物吸入,避免拍背或喂水,防止异物移位加重窒息。
2、呼吸困难
异物阻塞气道会导致不同程度的呼吸窘迫,表现为呼吸频率加快、鼻翼扇动、胸骨上窝凹陷。严重时出现三凹征,即吸气时锁骨上窝、肋间隙和剑突下明显凹陷。部分患儿因缺氧出现烦躁不安、点头样呼吸或端坐呼吸。呼吸困难程度与异物大小、位置相关,完全阻塞主支气管可能迅速导致窒息。
3、面色青紫
气道梗阻引起缺氧时,患儿口唇、甲床及面部皮肤呈现青紫色,医学上称为发绀。这是低氧血症的典型表现,提示异物已造成严重通气障碍。伴随症状可能包括意识模糊、四肢无力,甚至昏迷。青紫出现表明病情危急,须立即采用海姆立克急救法并呼叫急救。部分异物较小者可能仅表现为阵发性青紫,活动或哭闹时加重。
预防儿童气管异物需避免给3岁以下幼儿喂食整粒坚果、果冻等高风险食物,玩具应避开小零件。进食时保持安静,避免跑跳或大笑。家长需学习海姆立克急救法,一旦发生异物吸入立即施救。即使症状暂时缓解也需就医检查,部分异物可能残留引发肺炎或肺不张。定期检查玩具安全性,教育年长儿童勿将小物件含入口中玩耍。
中日友好医院
确诊气管异物主要依靠影像学检查和内镜检查,常用方法有胸部X线检查、CT检查、支气管镜检查等。气管异物多见于儿童,可能因误吸食物、玩具碎片等导致,表现为突发呛咳、呼吸困难等症状,需及时就医处理。
胸部X线检查是初步筛查气管异物的常用手段,可显示金属、骨头等高密度异物的位置和形态。对于低密度异物如塑料或食物残渣,可能出现间接征象如肺不张、纵隔移位等。该检查操作简便且辐射量较低,适合急诊快速评估,但敏感度有限,阴性结果不能完全排除异物存在。
胸部CT能清晰显示各类异物的三维位置及继发改变,对X线难以发现的非金属异物检出率较高。薄层扫描可识别小气道内的植物性异物,三维重建技术有助于术前规划。CT检查需注意儿童需配合屏气,必要时需镇静处理,辐射暴露量高于X线但诊断价值显著。
支气管镜是确诊气管异物的金标准,可直接观察异物性状及嵌顿部位,同时进行取出操作。硬质支气管镜适用于大气道异物取出,纤维支气管镜则能到达亚段支气管。检查需全身麻醉下进行,可能并发喉水肿、出血等风险,需由经验丰富的呼吸内镜医师操作。
床旁超声对儿童气管异物有一定辅助价值,可通过观察"肺滑动征"消失、支气管气影等间接征象提示异物存在。对喉部及气管上段异物显示效果较好,但受操作者经验影响较大,不能替代其他影像学检查,多用于紧急情况下的快速评估。
肺功能可评估异物导致的气道阻塞程度,表现为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或局限性通气不均。流量容积曲线出现特征性变化有助于定位阻塞部位,但无法直接显示异物,多用于术后功能评估或慢性异物导致的并发症监测,急性期患者可能无法配合完成检查。
发现气管异物可疑症状应立即禁食禁水,避免拍背等可能加重异物移位的动作。家长需保持儿童安静并立即送医,就诊时准确提供异物呛入史及异物类型信息。术后需监测呼吸状况,遵医嘱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2周内避免剧烈运动,定期复查支气管镜确认气道恢复情况。日常应加强儿童看护,避免接触小颗粒玩具和坚果类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