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
儿童过敏性荨麻疹伴随结膜炎通常由过敏反应引起,可能与花粉、尘螨、动物皮屑等过敏原接触有关,表现为皮肤风团、瘙痒及眼结膜充血、流泪等症状。需通过避免过敏原、使用抗组胺药物(如氯雷他定糖浆)、局部冷敷等方式缓解,若症状持续或加重应及时就医。
儿童接触花粉、尘螨或宠物皮屑等过敏原后,免疫系统过度反应可同时引发荨麻疹和结膜炎。皮肤可能出现红色风团伴剧烈瘙痒,眼部表现为结膜充血、畏光。家长需立即清除环境中可疑过敏原,用生理盐水冲洗眼部,并遵医嘱使用盐酸西替利嗪滴剂缓解症状。
食用牛奶、鸡蛋或坚果等致敏食物后,部分儿童会出现全身性过敏反应。除皮肤荨麻疹外,眼结膜血管扩张导致红肿、分泌物增多。建议家长记录饮食日记,急性期可喂食炉甘石洗剂外涂皮肤,结膜炎症状明显时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色甘酸钠滴眼液。
冷热刺激或摩擦可能诱发物理性荨麻疹,同时刺激结膜产生炎症反应。患儿皮肤出现划痕样风团,伴随眼部干涩、异物感。家长应避免儿童抓挠,保持室温适宜,冷敷患处可减轻症状,必要时使用地氯雷他定干混悬剂进行抗过敏治疗。
病毒或细菌感染可能作为过敏原诱发复合症状。除典型荨麻疹皮疹外,常伴发病毒性结膜炎,表现为眼睑水肿、黏稠分泌物。需在医生指导下区分感染类型,细菌性感染可使用妥布霉素滴眼液,同时配合蒲地蓝消炎口服液控制全身炎症反应。
特应性体质儿童更易出现过敏多系统受累。荨麻疹风团反复发作,结膜炎症状迁延不愈,可能伴随过敏性鼻炎。家长需加强环境控制,长期管理可遵医嘱使用孟鲁司特钠颗粒,急性发作时联合富马酸酮替芬滴眼液缓解眼部症状。
日常需保持儿童生活环境清洁,定期清洗床品并使用防螨罩,避免饲养带毛宠物。饮食上注意排查过敏食物,选择棉质透气衣物减少皮肤摩擦。外出时佩戴防护眼镜避免花粉刺激,室内使用空气净化器。若出现呼吸困难、面部肿胀等严重过敏反应,需立即急诊处理。建议每3-6个月复查过敏原,根据结果调整防治方案。
中日友好医院
过敏性荨麻疹可通过避免过敏原、口服抗组胺药物、外用药物、免疫调节治疗、中医调理等方式治疗。过敏性荨麻疹通常由食物过敏、药物过敏、感染、物理刺激、自身免疫异常等原因引起。
明确并避免接触过敏原是治疗过敏性荨麻疹的基础措施。常见过敏原包括海鲜、坚果、花粉、尘螨等。患者可通过过敏原检测或日常观察记录,识别诱发因素。对于食物过敏者,需严格忌口;对尘螨过敏者,应保持环境清洁,使用防螨寝具。脱离过敏原后,症状通常可逐渐缓解。
第二代抗组胺药是过敏性荨麻疹的一线治疗药物,如氯雷他定片、西替利嗪胶囊、地氯雷他定干混悬剂等。这类药物能阻断组胺受体,减轻瘙痒和风团。部分患者可能需要联合使用,但须遵医嘱调整剂量。慢性荨麻疹患者需长期规律用药,不可自行停药。
炉甘石洗剂、丁酸氢化可的松乳膏、糠酸莫米松凝胶等外用制剂可局部缓解瘙痒和红肿。适用于症状较轻或局部发作的患者。使用时应避开破损皮肤,面部及皮肤薄嫩部位需谨慎选择弱效激素。配合冷敷可增强止痒效果。
对于顽固性慢性荨麻疹,可能需采用奥马珠单抗注射液等生物制剂调节免疫。该药通过靶向抑制IgE抗体发挥作用,适用于常规治疗无效的病例。治疗期间需监测过敏反应,部分患者可能出现头痛或注射部位反应。
中医认为荨麻疹与风邪、血热相关,常用消风散、当归饮子等方剂辨证施治。针灸选取曲池、血海等穴位可辅助止痒。中药熏洗如用防风、白鲜皮煎汤外敷也可能有一定效果。需注意中药可能引起过敏,应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过敏性荨麻疹患者日常应穿着宽松棉质衣物,避免搔抓和热水烫洗。记录发作时间、诱因和饮食有助于识别过敏原。保持规律作息,适度运动可改善免疫功能。急性发作伴呼吸困难、头晕等严重过敏反应时,需立即就医处理。慢性患者建议每3-6个月复诊评估病情。
山东省立医院
过敏性荨麻疹的瘙痒可通过冷敷、外用药物、口服抗组胺药、避免抓挠、减少刺激等方式缓解。过敏性荨麻疹通常由食物过敏、药物过敏、接触过敏原、感染或物理因素等引起。
使用冷毛巾或冰袋包裹后轻轻敷在瘙痒部位,每次持续5-10分钟。低温能收缩血管,减少组胺释放,缓解局部红肿和瘙痒感。注意避免直接皮肤接触冰块导致冻伤,冷敷后需保持皮肤干燥。该方法适用于急性发作期,但皮肤破损处禁用。
炉甘石洗剂、丁酸氢化可的松乳膏、地奈德乳膏等可局部涂抹。炉甘石洗剂通过收敛作用止痒,激素类药膏能减轻炎症反应。每日使用1-2次,薄涂于患处,面部及皮肤褶皱处慎用强效激素。合并感染时需配合抗生素软膏如莫匹罗星软膏。
氯雷他定片、西替利嗪片、依巴斯汀片等第二代抗组胺药可阻断组胺受体。每日1次,夜间瘙痒明显者可联用第一代药物如马来酸氯苯那敏片。慢性荨麻疹需规律用药4-6周,孕妇及肝肾功能异常者需调整剂量。部分药物可能引起嗜睡,服药期间避免驾驶。
抓挠会刺激肥大细胞释放更多组胺,加重瘙痒和风团扩散。可修剪指甲或佩戴棉质手套,儿童患者家长需加强看护。转移注意力如听音乐、轻拍皮肤替代抓挠。若出现皮肤破损,需使用碘伏消毒预防感染。
穿着宽松纯棉衣物,避免羊毛化纤材质摩擦。洗澡水温不超过38℃,禁用碱性肥皂。室内保持湿度50%-60%,减少尘螨滋生。忌食辛辣、海鲜等易致敏食物,记录饮食日记排查诱因。花粉季节减少外出,必要时佩戴口罩。
过敏性荨麻疹患者需保持规律作息,适度运动增强免疫力,但避免剧烈运动诱发胆碱能性荨麻疹。建议每日补充维生素C和钙剂,有助于降低血管通透性。家中常备抗过敏药物,发作时及时处理。若出现喉头水肿、呼吸困难等严重过敏反应,需立即就医。慢性荨麻疹患者建议进行过敏原检测,长期管理需在医生指导下调整用药方案。
中日友好医院
过敏性荨麻疹可通过避免过敏原、口服抗组胺药物、外用止痒药物、免疫调节治疗、中医调理等方式治疗。过敏性荨麻疹通常由食物过敏、药物过敏、感染、物理刺激、自身免疫异常等原因引起。
过敏性荨麻疹患者需要明确并远离过敏原,常见过敏原有海鲜、坚果、花粉、尘螨等。患者可进行过敏原检测,日常生活中注意记录饮食及接触物,发现可疑过敏原后及时规避。对于无法完全避免的过敏原,如尘螨,可通过使用防螨寝具、保持环境清洁等方式减少接触。
氯雷他定片、西替利嗪片、依巴斯汀片等抗组胺药物可阻断组胺受体,缓解荨麻疹引起的瘙痒和风团。这些药物适用于中重度症状,需在医生指导下规范使用。部分抗组胺药物可能引起嗜睡等不良反应,用药期间应避免驾驶或高空作业。
炉甘石洗剂、丁酸氢化可的松乳膏、复方樟脑乳膏等外用药物可直接作用于皮肤,减轻局部瘙痒和红肿。使用前需清洁患处,避免抓挠导致皮肤破损。激素类药膏不宜长期大面积使用,面部及皮肤薄嫩部位应谨慎选择药物。
对于慢性顽固性荨麻疹,可考虑使用奥马珠单抗等生物制剂调节免疫反应。这类治疗需在专业医生评估后进行,治疗期间需定期监测疗效和不良反应。免疫调节治疗通常用于常规抗组胺药物效果不佳的患者,疗程和剂量需个体化制定。
中医认为荨麻疹多与风邪、湿热有关,可采用消风散、防风通圣散等方剂辨证施治。针灸选取曲池、血海等穴位,配合耳穴贴压可改善症状。治疗期间需忌食辛辣刺激食物,保持情绪平稳,避免过度劳累。
过敏性荨麻疹患者日常应穿着宽松棉质衣物,避免过热刺激皮肤。洗澡水温不宜过高,减少使用碱性洗浴用品。保持规律作息,适当锻炼增强体质。饮食宜清淡,多摄入维生素C丰富的蔬菜水果。症状反复或加重时需及时复诊,调整治疗方案。慢性荨麻疹患者需长期随访,监测病情变化。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过敏性荨麻疹患者可以适量吃西蓝花、苹果、薏米、冬瓜、燕麦等食物,也可以遵医嘱使用氯雷他定片、盐酸西替利嗪片、地氯雷他定片、依巴斯汀片、咪唑斯汀缓释片等药物。建议及时就医,积极配合医生治疗,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合适的药物,并做好饮食调理。
西蓝花富含维生素C和膳食纤维,有助于增强免疫力并促进肠道健康。其含有的抗氧化成分可能减轻炎症反应,适合过敏性荨麻疹患者作为日常蔬菜选择。需注意避免过度烹饪以保留营养。
苹果含有槲皮素等天然抗组胺成分,可能缓解皮肤瘙痒症状。果胶成分有助于调节肠道菌群,减少过敏原吸收。建议选择新鲜苹果并彻底清洗,避免农药残留诱发过敏。
薏米具有利水渗湿作用,传统医学认为可改善湿热型荨麻疹。其含有的薏苡仁酯可能抑制组胺释放,煮粥或煲汤食用较易消化。体质虚寒者应控制摄入量。
冬瓜含水量高且热量低,能促进代谢废物排出。所含丙醇二酸可能辅助抑制过敏反应,适合与薏米搭配食用。脾胃虚弱者应避免过量食用生冷冬瓜。
燕麦中的β-葡聚糖可调节免疫功能,膳食纤维有助于维持肠道屏障。选择无添加的纯燕麦片,避免含坚果等潜在致敏成分的混合产品。初次食用需观察是否出现不耐受。
用于缓解过敏性荨麻疹引起的皮肤瘙痒和风团。作为第二代抗组胺药,其镇静作用较轻。可能出现口干等不良反应,肝功能异常者需调整剂量。
适用于急慢性荨麻疹的对症治疗,能选择性阻断H1受体。服药期间应避免驾驶或高空作业,严重肾功能不全患者需慎用。
作为氯雷他定活性代谢物,起效更快且作用持久。用于12岁以上患者荨麻疹治疗,与酮康唑合用可能增加血药浓度。
长效抗组胺药对慢性荨麻疹效果显著,具有抗炎作用。妊娠期妇女禁用,用药期间需监测心电图QT间期变化。
兼具抗组胺和抗炎双重机制,适用于顽固性荨麻疹。避免与葡萄柚汁同服,中重度肝功能损害者禁用。
过敏性荨麻疹患者日常应保持饮食清淡,避免海鲜、辛辣食物等常见致敏原。记录饮食日记有助于识别个体过敏原,室内定期清洁减少尘螨接触。急性发作时可冷敷缓解瘙痒,穿着宽松棉质衣物减少摩擦刺激。若出现喉头水肿等严重症状需立即急诊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