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儿童发烧

博禾精选结果

儿童发烧能喝酸奶吗

儿童在发烧的时候喝酸奶是可以的,不会对孩子的身体造成明显的伤害。而且发烧的时候,因为孩子的食欲功能会下降,孩子的味蕾暂时会反应比较迟钝,所以,喝一些酸酸的食物反而能够刺激孩子的食欲提高,还能够补充一定的能量。所以在发烧期间,只要孩子愿意喝酸奶,可以适当地多喝一些。但是一定要注意的是,发烧期间如果选择喝酸奶,一定不能喝冷冻的酸奶,要喝常温下的酸奶。因为在发烧期间说明孩子是处于一种疾病状态,孩子的肠胃功能也比较娇弱,如果吃一些生冷的食物,会刺激孩子发生呕吐、腹泻、腹胀等消化道症状。

小儿内科儿童发烧淋巴结肿大严重吗

张文同
张文同主任医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儿童发烧伴随淋巴结肿大是否严重需结合具体情况判断,多数情况下与病毒感染有关且症状较轻,少数可能与细菌感染或其他疾病相关。淋巴结是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儿童出现发热时,淋巴结肿大常为免疫反应的表现。

病毒感染是儿童发热伴淋巴结肿大的常见原因,例如上呼吸道感染、手足口病等。此时肿大的淋巴结通常质地柔软、活动度好,直径多小于2厘米,且随着感染控制会逐渐消退。发热和淋巴结肿大症状一般在1-2周内自行缓解。在此期间可让儿童多休息,适当补充水分,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对乙酰氨基酚口服混悬液或布洛芬混悬液缓解发热症状。

若淋巴结持续肿大超过2周,直径超过3厘米,质地坚硬或固定不移动,伴随持续高热、体重下降、夜间盗汗等症状,则需警惕细菌感染、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川崎病等疾病可能。此时需要进行血常规、C反应蛋白、超声检查等进一步评估。对于细菌感染引起的淋巴结炎,医生可能会建议使用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干混悬剂或头孢克洛干混悬剂等抗生素治疗。

建议家长密切观察儿童精神状态、体温变化及淋巴结情况。保持饮食清淡易消化,可适量食用米粥、蒸蛋等食物。避免挤压或热敷肿大淋巴结,防止继发感染。若发热超过3天无缓解,或出现嗜睡、呼吸急促、皮疹等警示症状,应及时就医完善检查。医生会根据临床表现和相关检查结果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必要时可能建议进行淋巴结活检以明确诊断。

小儿内科儿童发烧身上起红疹怎么办

姚伟
姚伟副主任医师

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

儿童发烧伴随身上起红疹可能是幼儿急疹、风疹或猩红热等疾病引起,可通过物理降温、药物退热、皮肤护理、隔离观察、及时就医等方式处理。此类症状通常与病毒感染、细菌感染、过敏反应、免疫系统异常、环境刺激等因素有关。

1、物理降温

使用温水擦拭儿童额头、腋窝、腹股沟等部位有助于散热,水温控制在32-34摄氏度。避免使用酒精或冰水擦拭,可能引起寒战或皮肤刺激。发热期间可适当减少衣物,保持室内通风,室温维持在24-26摄氏度。若儿童出现手脚冰凉,需先搓热四肢再降温。

2、药物退热

体温超过38.5摄氏度时可遵医嘱使用退热药物,如布洛芬混悬液、对乙酰氨基酚口服溶液或小儿退热栓。这些药物适用于由感冒、扁桃体炎等引起的发热。用药期间需观察儿童精神状态,避免与其他感冒药重复使用。服药后若出现皮疹加重或呕吐需立即停药。

3、皮肤护理

保持皮肤清洁干燥,使用温和的儿童沐浴露清洗,水温不超过37摄氏度。皮疹瘙痒时可外用炉甘石洗剂或氧化锌软膏,避免抓挠导致感染。穿着纯棉宽松衣物,减少摩擦刺激。猩红热引起的脱屑期需涂抹无刺激润肤霜,防止皮肤皲裂。

4、隔离观察

风疹或幼儿急疹具有传染性,需与其他儿童隔离至皮疹消退。密切监测体温变化,记录皮疹形态、分布及进展速度。观察是否伴随咳嗽、淋巴结肿大或杨梅舌等特征。水痘引起的皮疹会经历丘疹、水疱、结痂阶段,需防止继发感染。

5、及时就医

若发热超过3天不退、皮疹蔓延至手掌脚底或出现嗜睡、抽搐等症状,需立即就诊。血常规检查可鉴别细菌或病毒感染,咽拭子检测有助于诊断猩红热。川崎病会出现草莓舌和指端脱皮,需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严重过敏反应需使用地塞米松注射液抗休克治疗。

家长需保持儿童充足休息,每日饮水不少于1000毫升,选择米粥、面条等易消化食物。恢复期避免剧烈运动,皮疹完全消退前不宜接种疫苗。定期测量体温并拍照记录皮疹变化,就医时向医生详细描述发热与出疹的时间关系。家中其他儿童出现类似症状时需同步隔离观察,对患儿玩具、餐具进行消毒处理。

普通外科儿童发烧退烧后体温偏低

张文同
张文同主任医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儿童发烧退烧后体温偏低可能与退热药物使用、体温调节异常、感染后反应、低血糖或甲状腺功能异常等因素有关。建议家长密切观察儿童状态,必要时及时就医。

1、退热药物使用

部分退热药物如对乙酰氨基酚口服混悬液、布洛芬混悬滴剂等可能因过量使用或个体敏感性导致体温过度下降。儿童服药后可能出现面色苍白、四肢发凉等表现。家长需严格遵医嘱控制用药剂量,避免联合使用不同退热药。若体温低于36℃并伴随嗜睡,应立即停用退热药物并就医。

2、体温调节异常

发热时机体代谢加快,退热后可能出现短暂性体温调节中枢功能紊乱。常见于婴幼儿因汗腺发育不完善,退热时出汗过多导致体温骤降。可适当增加衣物保暖,补充温热的葡萄糖水或口服补液盐,监测体温变化。若持续6小时以上未回升需就医排查。

3、感染后反应

病毒性感染如流感、幼儿急疹等疾病恢复期,部分儿童会出现持续1-2天的低体温现象。这与炎症介质影响下丘脑体温调定点有关,通常伴随食欲减退、活动减少。家长可给予易消化的米粥、配方奶等温热食物,避免物理降温措施。若合并呕吐或意识模糊需急诊处理。

4、低血糖

发热期间能量消耗增加,退热后未及时补充营养可能导致血糖偏低。表现为体温35-36℃伴冷汗、烦躁或嗜睡。建议立即喂食含糖食物如苹果泥、蜂蜜水,糖尿病患儿需检测血糖。反复发生需检查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水平排除代谢性疾病。

5、甲状腺功能异常

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退或桥本甲状腺炎患儿易出现退热后持续低体温,常伴随皮肤干燥、便秘等症状。需检测游离甲状腺素和促甲状腺激素水平,确诊后需长期服用左甲状腺素钠片等替代治疗。日常需注意避免受凉,定期复查甲状腺功能。

家长应保持儿童腋温监测每日3次,维持室温24-26℃,选择棉质透气衣物。饮食上少量多餐,优先选择红枣小米粥、蒸蛋羹等温补食物,避免生冷饮品。若体温低于35.5℃超过12小时,或出现拒食、呼吸急促等表现,需紧急送医排查败血症、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等重症。恢复期可适当进行被动肢体活动促进血液循环,但避免剧烈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