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禾医生官网

语音答疑

查疾病 找医生 找医院

肛瘘术后应该注意哪些

发布时间:2018-09-2162887次收听

语音内容:

肛瘘也是肛肠科非常常见的疾病。临床当中肛瘘的手术病例非常多,因为肛瘘只有通过手术的办法才能达到根治的效果。肛瘘手术有一定难度,术后的护理也非常重要。因为肛门局部每天排便会被污染,对于创口的刺激很大,所以术后常规的换药护理应该非常的系统。一般来讲,大便之后,建议患者用中药坐浴,消毒液的清洗、冲洗使局部的分泌物和附着的污染的东西尽快清洗干净,达到一个良好的生长环境,而且肛瘘的分泌物,尤其深部组织的坏死组织分泌物,能够及时引流通畅很重要,是肛瘘能否根治的非常重要的因素,所以在换药当中用消炎的药条或者促进生长的油纱条塞到肛门里,塞到深部组织里边,使深部组织需要引流出来的东西,尽快的引流彻底。这种引流对于肛瘘的预后非常重要,而且后期要采用促进伤口生长的药膏,涂抹在创面上,使创面能够达到非常良好的愈合。因为肛瘘愈合不利,出现假愈合会对创口和病情的恢复及痊愈有非常不良的影响,会造成二次手术的可能,所以术后护理换药非常重要,也需要医生和患者的长期配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相关推荐

02:38
肛门括约肌是什么
肛门括约肌其实是一个解剖位置,括约肌会将肛门口关着,是非常重要的。有的人中风,床上吃、床上拉,说明括约肌已经萎缩或消失,或者说可能中风的时候,管肛门括约肌的神经瘫痪。做手术的时候,比方有肛裂,有可能会损伤肛门括约肌。也有的人吃点消炎药,时间长又肛瘘,肛瘘感染实际上是非常可怕的,简单的肛瘘很简单,叫低位肛瘘。如果是高位的或者是多发性的复杂性的肛瘘,那么做手术的时候,有可能会损伤括约肌。损伤括约肌的结果是没有控便能力,就有的人憋不住大便,不能拉稀,会流粪便,所以括约肌非常重要。
02:03
肛瘘手术后多久能吃辣
肛瘘手术以后,10天左右就可以吃辣,但是要注意不要吃巨辣。有的南方人就是爱吃辣,不吃辣吃不下去饭,其实吃什么医生是不管你的,主要是因为有的人吃完辣以后大便干,大便干了,本身就有伤口,排便非常痛苦,就不利于伤口的愈合。也有的人有一些肠炎,吃完辣的会拉稀,比方有的人吃完辣的就腹泻去了,拉三、四次,这样更不利于伤口的愈合。所以,不要吃巨辣的。如果要是让肛瘘恢复得很快,吃一点微辣是没有关系。但是,如果这个人不吃辣就吃不下去饭,我认为保证愈合,保证生存,先别吃辣。
肛瘘有哪些临床表现
主要的临床表现为瘙痒。1、因为肛瘘排出的分泌物刺激肛周皮肤,可引起潮湿瘙痒,使皮肤长期处于高压的状态,如果严重的话会出现肛门湿疹。2、肛门疼痛,多数患者为隐痛不适,只是感觉局部有发胀感,在走路的时候,可能会出现肿胀及疼痛感。如果是急性感染的患者疼痛比较剧烈。3、肛门分泌物较多。瘘口处会出现反复溢出少量脓性血液和粘液性的分泌物或气体,随着时间的推移,浓液会越积越多。内裤上会出现分泌物,从而污染内裤。4、肛门周围会触摸到明显的肿块,用手按压会出现疼痛感。
语音时长 01:05

2021-04-09

95896次收听

肛瘘病人的饮食宜忌
肛瘘疾病对于患者来说是比较麻烦的事情,很多患者长期被该疾病所困扰,这对于我们的健康是很严重的威胁,我们都希望可以彻底的治愈,同时在治疗过程中,我们还要注意饮食规则,下面我们一起看看饮食的注意要点。饮食注意要点:1、肛瘘患者要注意饮食健康,最好不要使用煎烤食物,同时也要减少油炸食品的摄入,这些都容易加重肛瘘患者的症状。2、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注意饮食健康,多次清淡富含营养的食物,较少的食用
肛瘘应该如何预防
肛瘘是很多人的难言之隐,带来的不仅仅是病痛,还有生活上的不便。那么如何预防肛瘘呢?肛瘘患者的自我调养尤为重要,它不仅能改善局部不良环境的刺激,同时也为治疗及预后提供了良好的基矗1、建立正常的膳食习惯。因肛瘘的发生与湿热有关,对于油腻饮食,可以内生湿热,所以不宜多吃。应多吃清淡含丰富维生素的食物,如绿豆、萝卜、冬瓜等新鲜蔬菜、水果。对经久不愈的肛瘘多为虚证,饮食上多吃含蛋白质类食品,如瘦肉、牛肉、蘑菇
肛瘘预防从哪6方面做起
由于肛瘘给大家造成的伤害比较大,所以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积极的做好预防措施,防患于未然,有效的避免肛瘘来危害我们的身体健康。而要想做好预防就必须不能忽视生活中的一些小细节,尽量做好生活与饮食保健,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预防肛瘘一:肛瘘的预防要注意饮食宜清淡,少食辛辣,煎炒,油炸,烈酒等
肛瘘对人体都有什么危害
专家说肛瘘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一旦被诊断为肛瘘那么就时治疗,千万不要拖延治疗时间,否则会给健康带来很大危害,出现肛瘘会长期流脓水,以及肛门失禁等,严重的还会导致癌变的发生,所以要引起患者的重视,具体内容下面为您详细介绍。肛瘘危害还有肛瘘长期流脓流水,污染内衣,造成病菌滋生,可诱发肛门湿疹、肛
肛瘘手术后如何护理
因为肛瘘作为坐骨直肠肛管周围间隙感染的慢性期,在临床治疗上,目前唯有通过手术治疗,才能够获得治愈,具体的手术方法有包括肛瘘切除以及挂线治疗。手术切除,一次切除,一般来说仅仅适用于低位单纯性肛瘘,而对于高位复杂性肛瘘通常需要行肛瘘挂线治疗,以免一次性的切断肛门括约肌大便失禁的症状对于肛瘘术后的护理主要包括2点,饮食上的一般来说,必须要避免进食油腻辛辣刺激性的食物,同时术后早期,一般2~3天内尽量进食流质或半流质饮食,以免粪便过多,而排便时引起局部的疼痛症状甚至出血。对于局部的手术创面的护理,主要是一般术后排便以后,需要以温水洗净,同时以1:5000的高锰酸钾作用,每次15~30分钟。从而起到杀菌作用,以免粪便积聚在手术创面引起感染,同时对于挂线的患者,一般每3~5天左右,要收紧一次橡皮筋,从而起到缓慢切割,得到治愈的目的。
语音时长 01:45

2020-03-31

63842次收听

肛漏是怎么引起的
“肛漏”也叫“肛瘘”是指直肠与周围皮肤相通形成的瘘管,引起肛漏的常见原因:肛门周围脓肿、直肠肛门损伤、肛裂反复感染、阴部手术、结核、溃疡性大肠炎、克隆氏病。(1)主要因污染粪便滞留肛隐窝,引起肛腺炎,导致肛门周围脓肿,是肛瘘形成的主要原因。(2)外伤、来自消化道的骨性异物、金属、肛表及肛门窥器检查损伤肛管直肠,细菌侵入伤口即可引起肛门周围脓肿。(3)肛裂反复感染可引起皮下瘘,也可引起肛腺炎。(4)内痔注射过深或手术后感染,产后会阴缝合后感染,前列腺、尿道手术后感染等,均可波及肛门直肠引起脓肿及瘘。(5)吞咽细菌或少数血行感染,均可引起结核性肛瘘。(6)溃疡性大肠炎可引起肛瘘。(7)克隆氏病可伴有肛瘘,另外还有其他疾病等引起肛瘘。
语音时长 01:45

2020-03-17

58458次收听

02:37
肛瘘的治疗方法
肛瘘最好做手术根治术,除非病人确实是有一些身体的疾患,如白血病、血液病、血色素很低,无法承担手术,一动就出血。或者有的人岁数太大了、瘫痪在床,可以用一些保守治疗。95%以上的患者最好做一个微创的肛瘘根治术,手术非常简单,主要把瘘管切开、引流通畅,再加上术后的换药治疗。肛瘘手术的成功仅仅是成功了一半,剩下的一半需要每次都要大夫换药治疗,这种肛瘘的换药每次都是要清洗肛管,让肛管没有这些脓性分泌物。
肛瘘是什么症状
肛瘘会出现流脓水、肛门瘙痒等症状。一、大多数肛周脓肿破溃以后,会形成肛瘘,常见的症状是流脓水。脓水会淋漓不断,有时轻、有时重。如果在肛瘘稳定期,可以没有脓水。但是如果在发作期,脓水就会淋漓不断,造成肛门潮湿、肛门瘙痒。二、肛门脓水淋漓不断,会造成肛门周围皮肤潮湿,造成肛门瘙痒,引起患者不适。三、如果在肛瘘急性期,也可引起肛门疼痛,这种疼痛不是剧烈疼痛,而是轻度疼痛。四、肛瘘可以引起肛门坠胀。肛门坠胀的感觉,会给患者造成一些影响。特别是在工作、生活中,患者感觉肛门下坠、肛门不舒服,容易影响患者的心情以及工作效率。这些是肛瘘的主要症状,其他一些小症状就不再一一赘述
语音时长 01:22

2019-12-05

55369次收听

肛瘘如何形成的
肛瘘是由于肛门内肛线感染,然后感染延肛周肌肉的间隙去蔓延形成病理性的瘘道,典型的肛瘘通常是在肛门里面有肛瘘的内口,肛门外有个外口,在它们之间有一个病理性的通道。它的形成主要还是肛线感染引起来的,它的形成通常也有一些外因、诱因等,如患者长期的过食辛辣刺激食物会刺激肛线容易充血、水肿,水肿后造成腺管的堵塞,造成腺液的排出不畅,就容易诱发这种感染;另外比如患者长期的熬夜,休息不好,导致免疫力下降容易诱发肛线感染的发生,这是发生的诱因。
语音时长 01:08

2019-08-30

64745次收听

01:28
肛瘘是怎么回事
肛瘘是在患者直肠内和肛门外形成的病理性的瘘道,肛瘘是在肛门内有一个内口,在肛门外有个外口,在它之间有一个漏道。肛瘘通常是由于病人肛线感染蔓延到肛门外形成的感染性的瘘道,通常表现为肿痛、破溃、流脓的情况,它可以在肛周形成多个瘘口,这就是复杂的肛瘘,一般的情况下,肛瘘一旦发生是只能通过手术去治愈的。
02:40
肛瘘会复发吗
单纯性肛瘘复发的几率很少,但如果因治疗不及时,拖成复杂性肛瘘,出现两根或三根管,那么这种肛瘘就有复发的可能。其实严格地讲不叫复发,可能是因为手术中瘘管闭合,医生没有发现,或因患者复发次数较多,医生已分不清楚哪是瘘管哪是瘢痕,这时就会出现遗漏,遗漏后势必会再犯。如果肛瘘有一圈感染源,那么这些感染源会相继再生肛瘘。肛瘘复发主要因为以上两点原因。所以肛瘘还需及时治疗,另外要增强患者的抵抗力,预防肛瘘复发。
国内国外治肛瘘的态度大不同
今天我们介绍一下肛瘘这种秋冬季常见病的治疗方法,十年以上的肛瘘是有癌变可能的。所以,一旦发现问题,医生会立刻为您诊治。具体怎么治?国内外医学界的看法大相径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