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固醇肌病的类型有哪几种

关键词: #类固醇
关键词: #类固醇
类固醇肌病主要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类型,与长期或大剂量使用糖皮质激素相关。急性型多由短期大剂量激素诱发,慢性型则与长期用药导致的代谢异常有关。控制激素用量、补充营养和适度运动是改善症状的关键。
1. 急性类固醇肌病
急性型通常在数日内出现近端肌无力、肌痛甚至横纹肌溶解,多见于静脉注射大剂量激素(如甲基强的松龙)后。发病机制与激素直接破坏肌细胞膜稳定性、钙离子代谢紊乱有关。需立即减停激素,静脉补液维持电解质平衡,疼痛明显时可短期使用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塞来昔布)。
2. 慢性类固醇肌病
长期口服泼尼松(每日>10mg)超过3个月易引发慢性型,表现为渐进性骨盆带和肩胛带肌萎缩。激素抑制蛋白质合成、促进分解,导致Ⅱ型肌纤维萎缩。建议采用隔日给药法,联合维生素D 800IU/日、钙剂1000mg/日预防骨质疏松。肌力训练推荐坐位抬腿(每组15次)、弹力带划船(每日2组)等低负重运动。
3. 特殊类型
库欣综合征患者可能出现激素源性肌病,与内源性皮质醇过量相关。需通过垂体MRI或肾上腺CT明确病因,手术切除肿瘤后肌力可逐步恢复。糖尿病合并类固醇肌病需强化血糖控制,优先选用胰岛素而非口服降糖药,避免二甲双胍加重肌肉症状。
规范使用激素是预防类固醇肌病的核心,用药期间每月监测肌酶谱和肌力变化。急性发作时肌酸激酶常超过5000U/L,需警惕肾损伤风险。慢性患者建议每6个月进行双能X线骨密度检查,配合支链氨基酸(亮氨酸2.4g/日)补充改善肌肉合成代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