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便秘,怎样才算便秘

关键词: #便秘
关键词: #便秘
便秘指每周排便少于3次,或排便费力、干硬、量少、有残留感。判断标准需结合排便频率、粪便性状及主观感受,持续3个月以上可诊断为慢性便秘。
1. 便秘的医学定义
国际罗马IV标准明确:每周自发排便少于3次,25%以上排便需用力,粪便呈硬块或干球状,有肛门梗阻感或排便不尽感,需手法辅助排便。儿童便秘表现为每周≤2次排便,伴随粪便潴留或失禁。
2. 常见病因分析
生理因素包括肠道蠕动减弱、直肠敏感性降低,老年人群因肌力衰退更易发生。饮食中膳食纤维不足(每日低于25g)、每日饮水少于1.5升直接影响粪便体积。久坐不动使结肠蠕动减少30%,精神紧张通过脑肠轴加重症状。肠易激综合征、甲状腺功能减退等疾病常伴发便秘。
3. 分级评估方法
轻度便秘表现为偶尔排便困难,通过饮食调整可缓解。中度需每周使用缓泻剂2次以上。重度出现粪便嵌塞或肠梗阻,需急诊处理。报警症状如便血、体重骤降、贫血需立即肠镜检查。
4. 改善方案
饮食建议每日摄入30g膳食纤维,推荐火龙果、燕麦麸、奇亚籽。晨起空腹饮用300ml温水刺激胃结肠反射。凯格尔运动增强盆底肌力,每天顺时针按摩腹部10分钟。容积性泻剂如欧车前,渗透性泻剂如乳果糖,刺激性泻剂比沙可啶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5. 就医指征
排便习惯突然改变超过2周,伴随腹痛腹胀需消化科就诊。50岁以上首次便秘建议肠癌筛查。孕妇便秘慎用泻药,哺乳期优选聚乙二醇制剂。儿童功能性便秘需行为训练,如定时坐便15分钟。
便秘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规范诊断需结合客观指标与主观感受。建立固定排便时间,增加运动量,保证每日2000ml饮水是基础干预措施。持续症状应通过肛门直肠测压等检查排除器质性疾病,避免长期依赖刺激性泻剂造成结肠黑变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