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贫血、出血和感染,严重程度与骨髓造血功能衰竭相关。早期识别症状有助于及时干预,治疗方案需根据病情选择免疫抑制、造血干细胞移植或支持治疗。

1. 贫血症状

面色苍白、乏力、头晕是典型表现,活动后心悸气促明显。血红蛋白低于60g/L时可能出现意识模糊,需紧急输血改善缺氧。日常建议减少剧烈运动,保持坐卧体位变换缓慢,避免晕厥跌倒。

2. 出血倾向

皮肤瘀点瘀斑最常见,牙龈渗血、鼻衄多提示血小板<20×10⁹/L。内脏出血表现为呕血、黑便或血尿,颅内出血虽罕见但致死率高。护理需使用软毛牙刷,避免磕碰,女性患者需监测月经量。

3. 感染风险

中性粒细胞减少导致反复发热,口腔溃疡、肺炎、肛周脓肿多见。体温超过38.3℃需立即血培养检查,预防性使用抗生素很关键。居家需每日口腔护理,饮食高温消毒,避免接触生冷食物。

4. 特殊体征

部分患者出现视网膜出血、肝脾淋巴结肿大。儿童患者生长发育迟缓,成人可能出现心功能不全。实验室检查可见全血细胞减少,骨髓活检显示造血细胞显著减少,非造血细胞比例增高。

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属于血液科急症,三系血细胞同时减少时需立即住院。治疗选择包括抗胸腺细胞球蛋白联合环孢素的免疫抑制方案,配型相合者的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以及输血、血小板、粒细胞刺激因子等支持治疗。规范诊疗后五年生存率可达70-80%,但需警惕长期并发症如克隆性造血异常。

免责声明:本页面信息为第三方发布或内容转载,仅出于信息传递目的,其作者观点、内容描述及原创度、真实性、完整性、时效性本平台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需谨遵医嘱!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作品内容、知识产权或其它问题,请发邮件至suggest@fh21.com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延伸阅读

点击加载更多

相关问答 头条推荐